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0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建立了水中无机一氯胺(NH2Cl)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水中的无机氯胺和有机氯胺。以2-巯基苯并噻唑(2-MBTZ)作为衍生剂,以乙腈和水作为淋洗液,选取Sun FireTMC18分析柱,发现无机一氯胺的衍生产物(2-MBTZNH2)得到了良好的分离。结果表明,在优化衍生反应时间、衍生剂投加量和衍生反应温度条件下,无机一氯胺质量浓度与衍生产物峰面积在0.10~10.00 m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采用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测定无机一氯胺的精密度为2.5%~3.4%,检出限为0.013 mg/L,在已知无机一氯胺质量浓度(0.26 mg/L)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3.5%~113.4%,在实际水样中的加标回收率92.6%~106.0%。研究表明,该液相色谱柱前衍生法操作简单方便,测定的无机一氯胺浓度与衍生产物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可用于水中无机一氯胺的分析和检测。  相似文献   
30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埃洛石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十八烷胺的行为进行研究.利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磁性埃洛石进行表征,研究吸附剂浓度、吸附时间、溶液p H值和温度对十八烷胺在磁性埃洛石上吸附的影响,采用Lagrange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线方程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成功的负载到埃洛石的表面;p H值和温度对十八烷胺在磁性埃洛石上的吸附影响较大;十八烷胺在磁性埃洛石上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并且高温利于十八烷胺的吸附.  相似文献   
303.
介绍了一种新型真空再生的有机胺脱硫技术以及其应用于江铜贵溪冶炼厂硫酸尾气净化的中试运行情况。通过工业性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并测试了脱硫系统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脱硫剂循环量为9 m3/h、再生塔操作真空度为(35±5)kPa、再生蒸汽压力为0.3~0.35 MPa、蒸汽流量为1.0~1.2 t/h条件下,再生效率大于90%,脱硫效率大于99%,净化气中ρ(SO_2)低于10 mg/m~3。该技术克服了传统有机胺脱硫技术存在的有机胺消耗大、蒸汽耗量大、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具有脱硫效率高、稳定性高、再生蒸汽消耗低、有机胺损耗量低、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完全适应于冶金制酸尾气中SO_2的脱除,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04.
消毒剂选取对再生水管网中的微生物控制以及用户的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再生水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胺、臭氧和紫外线的消毒机理及其优缺点,指出了目前消毒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05.
延迟焦化装置冷焦水处理系统原采用半敞开式循环冷却工艺,焦炭塔顶高温溢流水进入冷焦热水罐及在凉水塔的冷却过程中,污水中含硫化氢的混合性气体加上罐内存有的有害气体逸放进入大气中,散发出强烈恶臭,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冷焦水密闭系统通过对冷焦水密闭控制,在冷焦热水罐顶增设胺液脱臭工艺,彻底解决了原来冷焦水恶臭污染环境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06.
采用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二乙烯三胺(MEA-MDEA-DETA)三元复合胺溶液吸收模拟烟气中CO_2。实验结果表明:MEA-MDEA-DETA 三元复合胺溶液的CO_2吸收速率明显大于DETA溶液和MEA-MDEA复合胺溶液的CO_2吸收速率,但低于DETA溶液与MEA-MDEA复合胺溶液CO_2吸收速率之和;350 mL0.5 mol/L MEA-0.5 mol/L MDEA-0.3 mol/L DETA三元复合胺溶液的CO_2吸收量为0.327 2 mol,小于相同体积0.3 mol/L DETA溶液与0.5 mol/L MEA-0.5 mol/L MDEA复合胺溶液的CO_2吸收量之和;MEA-MDEA-DETA三元复合胺溶液吸收CO_2达到饱和时,溶液pH约为8.0,溶液电位约为-80 mV。MEA-MDEA-DETA三元复合胺溶液吸收CO_2饱和后的再生温度为103℃,一次再生率约为87.5%。  相似文献   
307.
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与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草莓蚜虫防治用药对蜜蜂的影响,按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和《化学品测试方法》要求测定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的急性毒性,并采用危害商值(HQ)法进行了风险评价。急性毒性结果显示: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4.47μg a.i.·蜂~(-1)、11.2μg a.i.·蜂~(-1)和0.0601μg a.i.·蜂~(-1),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试验结果(48 hLD50值)分别为11.0μg a.i.·蜂~(-1)、13.9μg a.i.·蜂~(-1)和0.643μg a.i.·蜂~(-1)。按《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毒性等级划分标准,20%啶虫脒SP、10%氟啶虫酰胺WG和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的毒性等级分别为中毒、低毒和高毒。风险评价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C对蜜蜂存在中等风险(HQ值为1 622),20%啶虫脒SP和10%氟啶虫酰胺WG对蜜蜂的风险为低风险,其HQ值分别为40.3和6.70。因此,草莓生产中可优先选用10%氟啶虫酰胺WG来防治蚜虫,20%啶虫脒SP次之。而使用22%氟啶虫胺腈SC时,应注意采取措施降低其对蜜蜂的毒性风险,以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308.
呋虫胺作为新一代烟碱类农药,究竟会给蜜蜂造成何种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意大利蜜蜂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呋虫胺对蜜蜂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以及幼虫发育毒性,并通过其危害商值(hazard quotient,HQ)初步评价呋虫胺对蜜蜂的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呋虫胺对蜜蜂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经口毒性48 h半数致死剂量(48 h-LD50)为0.033μg·蜂-1,对蜜蜂高毒;慢性毒性10 d半数致死剂量(10 d-LDD50)为0.010μg·蜂-1,慢性毒作用带比值为3.5,存在慢性中毒的风险;幼虫7 d半数致死剂量为577 ng·幼虫-1,高剂量呋虫胺对蜜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存在影响,处理剂量越高,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越低,呈高度负相关(r=-0.98,-0.89,-0.80)。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呋虫胺对蜜蜂为中等风险到高风险。研究可为呋虫胺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09.
针对烟气CO_2捕集药剂的筛选主要集中在药剂成本、药剂对CO_2的吸收、解析性能、碳捕集技术的再生能耗等方面,忽略了药剂在重复连续使用过程中的降解以及降解产物的环境安全性这一情况,对365t/d的CO_2捕集工况进行了一乙醇胺(MEA)降解产物亚硝胺的大气扩散及健康风险分析。为完善碳捕集的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10.
采用催化氧化/两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以生化处理后的有机胺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该组合工艺对有机胺废水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抑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OD5/COD;末端采用两级串联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COD和氨氮.当进水COD在700~900 mg/L、氨氮在250~370 mg/L时,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COD≤300mg/L、氨氮≤35 mg/L);同时说明该工艺能够应用于高浓度有机胺废水的深度处理,为有机胺废水的达标处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