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2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301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研究了生物强化结合生物刺激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对修复后土壤pH、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石油烃污染土壤中添加菌液量为20%(w,下同)的真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10%的蔗糖,修复30 d时总石油烃(TPH)降解率达55.63%;添加7%的酒石酸修复30 d时,TPH降解率为42.9%。添加蔗糖和酒石酸修复后,土壤pH均呈下降趋势,土壤CO2释放量均增大。石油烃污染土壤颗粒紧致密实,土壤颗粒之间孔隙被堵塞;经生物修复后土壤孔隙结构明显增大,表面粗糙、疏松,呼吸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32.
对便携式催化氧化-FID法测定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催化效率等性能指标开展研究,考察该方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催化氧化装置的转化效率为98.1%~99.7%,方法检出限为0.05 mg/m3(以碳计);2个质量浓度水平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标准气体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4%~6.1%、-4.7%~-0.5%,实验室内、实验室间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2.9%~5.9%和1.6%~2.5%、1.5%和0.6%。用该方法和国标法同时测定实际样品,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6.4%~21.4%。  相似文献   
433.
434.
为解决传统管状土壤生物电化学系统(SBES)应用中因土壤传质效率低导致的修复半径有限的问题,借助水平定向钻机设备构建了水平碳纤维刷耦合SBES的新构型,通过搭建水平电子通路促进远端石油污染物降解,探究水平碳纤维刷SBES构型对土壤总石油烃(TPH)降解的最大作用半径。结果表明:在启动80 d后,水平碳纤维刷SBESs构型的TPH去除率可达到46.4%~49.0%,比垂直SBES提高了169.8%~184.9%,相较于自然降解处理组提高了358.4%~385%,微生物输出的最大电流密度达到21.7~35.8 mA/m2。水平碳纤维刷耦合SBESs构型的最大作用半径为136~138 cm,是垂直SBES的1.48~1.50倍。综上,水平碳纤维刷耦合SBES强化了微生物石油烃降解及扩展了作用半径,可为SBES在工程应用领域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35.
选取3种石油烃降解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DS-1)、铜绿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DS-2)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DS-3),研究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及其细胞表面疏水性。结果表明,经过6d的降解,3种石油烃降解菌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分别为99.08%、79.75%、84.34%。石油烃的黏附性测试和盐析聚集测试结果表明,3种石油烃降解菌均表现出较高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其规律为DS-1DS-3DS-2。其中DS-1的细胞表面疏水性最高,达65.90%。DS-1、DS-2和DS-3菌株发生盐析聚集所需最小(NH4)2SO4摩尔浓度分别为2.0、2.8、2.4 mol/L。菌株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6.
石油污染地下水有机污染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集我国北方某污染场地地下水样品,用GC-MS扫描分析石油烃成分及含量,研究油田开采情况下石油烃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分布变化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总石油烃(TPH)均值为4.75mg/L;组分包括烷烃、芳香烃、酯类、醛类以及醇类等有机化合物,烷烃类含量最高,占总油百分含量平均值为65.6%;沿着地下水流向烷烃和芳香烃所占百分含量减少,分别从70.05%和14.56%下降至57.72%和10.58%,而非烃类逐渐富集,其百分含量从15.39%增加至31.72%.由样品色谱参数可知:场地Pr/Ph值在0.73~1.27之间,表明地下水处于缺氧的还原环境;Pr/C17值在0.42~1.51之间;Ph/C18值在0.61~1.30之间,指示出较强的微生物作用;细菌数与非烃类含量、Pr/C17以及Ph/C18之间呈现出正线性相关性,Pr/C17和Ph/C18值越大微生物作用越强.不同季节对石油烃浓度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37.
分析了广州市3条河涌底泥中有机质、石油烃、Cd、Cr、Cu、Ni、Pb、Zn等主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曾边涌、南村涌、会江涌底泥中有机质平均值分别为43.15mg/kg、10.80 mg/kg、34.81 mg/kg,石油烃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644 mg/kg,2427 mg/kg,6763 mg/kg。有机质和石油烃垂直变化特征相似,曾边涌呈现表层底泥含量低而底层高的特征,南村涌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会江涌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3条河涌底泥中不同重金属垂直变化规律不一样;河涌底泥中污染物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不总是上层污染物浓度高而下层低的正常沉积特征。因此,在考虑通过清淤改善河流水质时,应考虑河流污染的历史,并调查沉积物中污染物垂直分布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38.
石油作为重要能源之一,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石油烃污染已经对人类生存的土壤及水体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处理石油烃污染的理想方法。本文对石油烃类污染物的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较全面的介绍,综述了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9.
石油烃污染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石油工业、海上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上油田泄漏、船舶溢油事故不断发生,陆地含油废水等合油污染物也大量流入海洋,石油烃已成为海洋最主要的污染物。而海洋浮游植物是石油烃污染物进入海洋食物链的起点,研究石油烃污染物对其影响至关重要。本文着重分析石油烃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和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对石油烃污染的防治对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为国内对海洋石油烃污染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40.
以石油污染盐碱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s)活性微生物标记法,分析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inn.)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探讨紫茉莉生长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与石油烃(TPH)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先后出现了22种微生物PLFAs,包括标识细菌的饱和脂肪酸(SAT)、标识革兰氏阳性菌(G+)的末端支链型饱和脂肪酸(TBSAT)、标识革兰氏阴性菌(G-)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和环丙脂肪酸(CYCLO)、标识真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标识放线菌的中间型支链型饱和脂肪酸(MBSAT)等六大类型.与未种紫茉莉土壤(CK)相比,根际土壤微生物PLFAs种类变异率在春、夏、秋季分别为71.4%、69.2%和33.3%;TPH降解率在春、夏、秋季分别提高了47.6%、28.3%、18.9%.相关性分析表明,石油烃的降解在CK土壤中与77.8%的PLFAs具有正相关关系(r0),55.6%的种类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r≥0.8),其中,与SAT和MONO类群的相对含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60;根际土壤中仅与42.1%的PLFAs正相关,21.1%的种类高度正相关,与TBSAT、MONO和CYCLO类群的相对含量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50、0.07.说明紫茉莉生长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TPH降解速率均具有较大影响,且随生长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该结果将为开展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