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4篇
基础理论   1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俊琴  欧阳华  张锋  王春梅 《生态环境》2007,16(6):1723-1727
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原湿地,分布着我国面积最大的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十分丰富,但其空间分布特征尚不清楚。运用野外调查采样、室内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分布于沼泽集中或密集的地方,例如年保也则沼泽区,阿当乔沼泽区,牙哥曲沼泽和龙日坝沼泽等。黑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高于白河流域,这也和黑河流域水系较多,沼泽率高于白河流域有关。从垂直分布上来看,很多地方有机碳含量在10~20cm深度要大于0~10cm深度的有机碳含量,20~30cm的有机碳含量最少。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含量有密切关系,其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方有机碳密度也高,且黑河流域的值明显高于白河流域,有机碳密度值变化范围在0~105kg·m-2之间,其中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于21.5~105kg·m-2之间。  相似文献   
42.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若尔盖湿地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湿地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从分析若尔盖湿地的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若尔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3.
符永康 《环境》2008,(1):76-78
2007"重走中国西北角"的赵亚辉振臂一挥,全体十杰青年联合发起"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若尔盖"行动.  相似文献   
44.
本文旨在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并寻求合理对策。在前人已有研究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十年来若尔盖地区人口激增、挖沟排水、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对湿地退化、草原沙漠化的影响明显.而气温升高、降雨减少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弱。分析表明.若尔盖湿地沙漠化在于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是湿地沙漠化发生的大环境,是大空间、大跨度造成湿地沙漠化的自然环境背景.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提供一种可能性;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强烈的破坏性活动才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沙漠化的主导因素。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5.
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初步估算其泥炭资源总量高达20亿t,占全国泥炭资源量的比例超过40%,是我国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分布特征和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目前对于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仍存在数据不足和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若尔盖高寒泥炭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6.
沉洲 《安全与健康》2012,(22):43-47
起始:成都(前后均双飞)行程:4625公里车型:二手丰田4500人员:开始两车六人,过半程撤出两人,后又因故撤出一人,变成四人两台车直至三人一台车,无论怎样,都属超豪华档级。终了,俨然经过一场鏖战,人和车日渐稀落下来。特色:涂改路书,一路往前,遗弃有名有姓的宝贝锦盒,七月的草原一次次回馈以惊艳,捡到些真金白银。在青藏高原,英雄从不问出处,野景从来不比国家级冠名逊色。  相似文献   
47.
DOC(溶解有机碳)是泥炭地碳循环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指标.以若尔盖木里苔草(Carex muliensis)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2年该泥炭地DOC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揭示泥炭地碳循环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潜在响应.结果表明:若尔盖木里苔草泥炭地孔隙水中ρ(DOC)季节变化显著(P0.001,n=12),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8月和5月分别出现最高值(42.77 mg/L)和最低值(26.27 mg/L).DOC复合物组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在整个生长季节,DOC复合物芳香组分〔A254/ρ(DOC),其中A254为波长254 nm处的吸光度,余同〕及有色组分相对含量〔A400/ρ(DOC)〕逐渐增加,变化范围分别为0.02~0.05和0.002~0.007;5—7月DOC复合物腐殖化程度(E4/E6,即A450/A650)迅速降低,8—10月又逐渐增强.此外,土壤层温度、地表温度及相对湿度是泥炭地孔隙水ρ(DOC)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三者的R2分别为0.522、0.486和0.369,降水量则对有色组分含量和腐殖化程度的季节动态有很大贡献(R分别为0.748、-0.604),同时腐殖化程度还受到土壤层和地表温度的影响(R分别为0.744、0.722).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从DOC复合物的组成结构方面进一步了解DOC季节特征及其变化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48.
本文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川西北若尔盖高原1998~2008年10年逐旬共372景的SPOT-VEGI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行变化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川西北若尔盖高原1998~2008十年来的NDVI变化趋势以衰减为主导,其中衰减区域的面积比例为47.8%,而增长区域的面积比例仅为22.0%。若尔盖高原植被衰减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4000米的高程带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论述了川西北高寒湿地的自然概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该区湿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布有具有世界意义的特有物种(黑颈鹤)和珍稀濒危物种,并且还分布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但近几年来,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如泥炭开采、过度放牧而破坏植被,再加上本区气候因素的特殊性,局部地区已引起沙化,使本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控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发挥本地优势,利用泥炭治沙;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立法  相似文献   
50.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氧化大气 CH4 的速率为 0.97~1.69ng/(g·h),氧化速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泥炭土 CH4 排放速率为0.37~0.61ng/(g·h).2种土壤均具有氧化8000μL/L高浓度CH4的能力,泥炭沼泽土的潜力比泥炭土的大.不同土壤层次氧化甲烷的潜力也有差异,表层土比下层土高.降水减少导致的沼泽水位下降将加强若尔盖高原沼泽土壤氧化 CH4 从而减少沼泽 CH4 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