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328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54篇
环保管理   58篇
综合类   746篇
基础理论   193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13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某污水处理车间为例,采用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进行检测,探讨工作场所空气中苯的检测与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研究在电凝并中预荷电参数对颗粒物凝并效果的影响,在凝并室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颗粒物体积占有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试验由预荷电室和凝并室组成,凝并室的电压为交流电压,最高为35 kV.为了明确正负电晕的荷电效果,首先对预荷电室正负电晕的伏安特性曲线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正负电晕的电晕电流均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而负电晕的电流始终大于正电晕,且极配形式对正电晕电流无太大影响,在负电晕条件下,二齿芒刺线的电流增长更快.后续依次改变预荷电室正负电晕电压、颗粒物质量浓度、风速和极配形式,结果显示当预荷电室的极配为二齿芒刺线-板,直流电压为-35 kV,质量浓度为2 g/m3,风速为1.2 m/s时,凝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3.
在水溶液电解质中,以活性炭纤维(ACF)为电极,采用微孔曝气方式,吸附-电催化氧化两步联动降解非水溶性气态VOCs。以苯为研究对象,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分析实验结合,正交实验确立最佳实验条件为:鼓气速率80L/h、苯/乙醇(体积)=30/150、电压10V、电解质浓度2g/L;最佳实验条件下,气相中苯的去除率为93.3%。单因素分析实验考虑了鼓气速率、苯浓度、电解电压、电解质浓度等因素的变化对去除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利用Fluent软件对某化工厂苯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在居民区的扩散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比较了风速及无组织泄漏量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伙,当实际泄漏量大于QC时,敏感点的苯污染物浓度随风速增大而减小;当泄漏量小于伙时,敏感点的苯污染物浓度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风速较小时,随着敏感点到泄漏源距离的增大,敏感点的污染物浓度有减小趋势;风速较大时。敏感点的苯污染物浓度不仅与敏感点到泄漏源的距离有关,还与污染物的泄漏量有关。在污染物扩散方向的下风向街区内,迎风一侧的污染物浓度高于背风一侧的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995.
选取汽车内的空气污染状况作为研究。结果表明:污染物主要是苯系物及烷烃;车龄影响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浓度;通过对车内空气进行交换能使车内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96.
The impacts of contact time on the extractability, the availability of hexachlorobenzene (HCB) in di erent soils (paddy soil, red soil, and fluvo-aquic soil) and bioaccumulation in earthworm Eisenia foetida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in laborato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ging rate of HCB displaying a biphasic character in di erent soils: a rapid aging in the first 60 d followed by a slow aging in the next 120 d incubation time. Moreover, most of extractable HCB (about 90%) decline occurred in the first 60 d after HCB was spiked into the soils. The aging rate of HCB in the paddy soil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fluvo-aquic soil or the red soil. The amount of HCB accumulated in the earthworms and its accumulative ability, expressed as a bioaccumulation factor (BAF), declined as the aging time increased from 1 to 180 d. Although the extractable HCB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sidence time in soil, much of HCB could still be accumulated by earthworms (457.6–984.3 ng/g) through bioaccumulation, which poses a potential risk to soil ecological safety.  相似文献   
997.
BTEX在地下环境中的自然衰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睿  赵勇胜  任何军  董军  胡桂全  赵妍  花菲 《环境科学》2009,30(9):2804-2808
通过室内模拟柱实验研究了BTEX在地下环境中的自然衰减过程,发现BTEX通过以细砂为介质的模拟地下环境时确实发生了自然衰减,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是其自然衰减的重要机制.以苯为例,其在水中的质量浓度为11.40 mg/L左右时,挥发和生物降解作用占自然衰减的比例分别是16.36%和4.91%;而甲苯浓度为3.30 mg/L左右时,两者所占比例分别是11.04%和41.50%.可见BTEX中各组分衰减规律不同.BTEX浓度越大,其挥发得也越快,挥发对自然衰减的作用越大.微生物降解作用对甲苯更有效,占自然衰减的41.50%,间、对二甲苯次之占8.49%,而苯和乙苯很难被降解.  相似文献   
998.
采用索氏提取一气质联机的方法对辽宁省境内八大污灌区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苯并[a]芘进行监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检出率为89.1%,平均值为0.396mg/kg;苯并[a]芘平均值为0.010mg/kg。  相似文献   
999.
以苯甲醛为原料制备苯甲醇与苯甲酸是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在传统实验中,存在原料用量大,苯、氯化氢污染实验室环境等问题。文章利用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减污增效的思想,对本实验的传统参数进行了优化,从而减轻对实验室的污染。并在该思想的引领下,使学生了解清洁生产可从身边的事做起。  相似文献   
1000.
蜈蚣草能够超累积土壤中的砷,对土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也具有较好的耐受能力,是修复砷和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理想修复手段之一.为探究在苯并(a)芘和砷(As)单独污染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蜈蚣草对两种污染物的吸收转运,通过水培模拟实验揭示蜈蚣草体内砷与苯并(a)芘的交互作用,同时采用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检测观察苯并(a)芘在蜈蚣草中的赋存和分布.结果表明,添加苯并(a)芘使得蜈蚣草各部分总砷含量均下降.其中,叶、茎、根分别下降149.4、78.59、47.05 mg·kg-1(以DW计)(p<0.05),叶部下降幅度最大,达到47.3%,根部及茎部含量分别下降了40.9%和38.2%(p<0.05).同时苯并(a)芘的添加也改变了砷在蜈蚣草体内的赋存形态,根部与叶部三价砷的比例分别下降了3.87%、4.20%(p<0.05),而茎部两种砷形态比例无显著变化.砷的添加促进了蜈蚣草各部分对苯并(a)芘的积累,每株根部、茎部和叶部的累积量分别增加了4680、109.26和226.61 ng(p<0.05),说明苯并(a)芘和砷在蜈蚣草植株中交互作用显著,砷的添加不会改变苯并(a)芘的赋存位点,但会增强蜈蚣草对于苯并(a)芘吸收,而苯并(a)芘的添加则会抑制砷的吸收,苯并(a)芘首先由蜈蚣草根部表皮细胞吸收,通过茎部的U型维管束及茎部外缘细胞转运到叶部,赋存于叶部的表皮细胞、叶脉组织及气孔细胞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