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4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使用乙醇—乙酸(1∶1)回流提取方法,获得麻疯树枝叶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并使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提取物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通过滤纸片法探究了麻疯树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两种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通过肉汤微量稀释法和生长曲线法测定麻疯树提取物(Jatropha curcas Extraction,J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提取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中,主要成分为佛手柑内酯(Bergapten),相对含量为18.66%,在麻疯树化学成分研究中首次发现;同时还发现黄芩素(Baicalein)和野漆树苷(Rhoifolin),相对含量为2.76%和0.16%;麻疯树香豆素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明显抑制效果;J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1.56 mg/mL和3.125 mg/mL,对二者的MBC均为6.25mg/mL。  相似文献   
62.
采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地表水和底泥中9种硝基苯类化合物。方法在0mg/L—4.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硝基苯和间-二硝基苯的检出限为0.05mg/L(水样)和0.05mg/kg(底泥),其余7种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1mg/L(水样)和0.01mg/kg(底泥),标准溶液平行测定的RSD≤6.5%,地表水和底泥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1%—103%和78.4%—106%。  相似文献   
63.
建立了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测定水中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在最优条件下,7种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度较好,目标物在0.02~3.0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8,检出限为0.007~0.026μg/L,加标回收率为71.1%~95.9%,精密度为7.36%~18.6%。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应用EPA TO-17方法,即吸附管采集,热解吸仪解吸,GC-MS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氯苯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结果,该方法对一氯苯、二氯苯、三氯苯、甲基氯苯均能达到有效解吸和分离,并具有良好的线性范围和精密度,灵敏度高,方法检测限为0.30~0.57 ug/m3,定量下限为1.0~1.6 ug/m3,线性相关系数r在0.999~0.9999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8~102%。  相似文献   
65.
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分子构效相关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子定量构效相关(QSAR)理论方法是当前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前沿,QSAR法运用多种数学模式和化合物特征表示参数,系统地探究化合物的生态毒理学机制,进行分子水平的综合研究。笔者系统阐述并应用目前生态毒理学研究中采用的分子构效新方法,对取代芳烃类等典型有机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进行了举证性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66.
双酚类化合物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双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毒性评价结果表明其与许多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密切相关。伴随双酚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诸多环境样品中都检测出双酚类化合物。由于双酚类化合物的结构稳定,很难在自然界中被完全降解,会不断累积,对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亟待有效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降解因其获取容易、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双酚类化合物修复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概述了几种典型双酚类化合物的毒性评价及微生物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67.
应用遗传算法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胼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QSAR)关系,构建了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对30种肼类化合物的6个量子化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利用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对肼类化合物的毒性参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常规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相比较,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有效解决了常规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的过训练和过拟合问题,并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8.
QSAR法研究芳烃类化合物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表征生物活性的原子点价Bi并构建芳烃类化合物的拓扑指数Ln,并用L0,L1及指示参数N与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大型蚤、呆鲦鱼的急性毒性关联,得到了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依次为0.9489、0.9787、0.9648,所建QSAR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估算结果均明显优于文献方法。  相似文献   
69.
张洋阳  邵娟  杨存满  孟静 《四川环境》2020,39(2):111-119
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MS)对水中34种有机氯农药和氯苯类化合物检测的方法。探究萃取头类型、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及离子强度等条件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PDMS/DVB)萃取纤维头、萃取时间为20min、萃取温度70℃、氯化钠(NaCl)加入量2.0g时,萃取效果较好。使用弱极性HP-5MS(固定相为5%苯基-甲基聚硅氧烷)毛细柱分离,三重四级杆全扫模式定性,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联合内标法定量,方法线性范围4~400ng/L,相关系数(R2)大于0.99,方法检出限为3.5~8.5n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0.2%~10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8%~15.8%。  相似文献   
70.
用摇瓶法测定了11种2-甲酰胺苯丙烯酸乙酯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及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二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35),运用线性溶剂化能描述符构建预测模型, 发现所建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且模型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