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6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应用聚集度指标、Iwao 方程和Taylor 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了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闽北次生常绿阔叶林9 个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分布聚集.根据Iwao 的M* 与x 的回归方程,计算了9 个树种在不同密度和允许误差下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2.
研究了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5个主要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分布特征.采用涂布平板法和MPN法(最大可能数法)进行三大微生物类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和氨化细菌等重要功能微生物的分析.测定时间为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以考察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变化特性,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从栲树林至灌木的5个主要退化阶段,0~20 cm土壤层中细菌较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占绝对优势.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细菌占三大微生物总数平均比例分别为73.4%和85.6%.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同土壤全氮、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肥力综合指标的变化呈显著相关性.2003年7月和2004年2月土壤层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四类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中,氨化细菌占绝对优势,占四类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平均比例分别为98.3%和94.3%,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起重要作用.从栲树林至灌木林的5个退化阶段,三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总量、四类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以冬季变化趋势明显.2004年2月从1#栲树林至5#灌木林,细菌数量下降80.4%,微生物总数下降82.2%,固氮菌减少99.1%,氨化细菌减少96.8%,纤维素分解菌减少95.8%,硝化细菌减少99.8%.随着植被的退化演替,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环境条件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主要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减少削弱了土壤中C、N等营养元素的循环速率和能量流动.  相似文献   
133.
鹿角杜鹃展叶期叶片发育与虫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间,虽然展叶期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展叶期叶片属性的变化及其与虫食的关系,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测定福建梅花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幼树展叶期间叶片属性(叶片氮、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含水量、单宁含量、硬度)和叶片虫食率的日变化动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在爆芽27 d后完成展叶,平均展叶率14.06%,(2)可溶性糖、叶绿素和叶片硬度随叶片的展开上升缓慢,在展叶完成几天内后迅速上升;N含量、含水量和单宁含量在展叶期间含量较高,叶片展开后迅速下降.(3)虫食率随着叶片的发育逐渐上升,在第9天达到峰值(0.55%),并在接近展叶完成时迅速下降.(4)叶片虫食率同N含量、含水量、单宁含量正相关,而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硬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4.
郭建明  郑博福  胡理乐  林伟 《生态环境》2011,20(12):1836-1840
森林土壤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以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两种典型森林类型(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各选取12个样地,对比分析了两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以及与年均温、年降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常绿阔叶林0-100cm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5.65±3,27)kg-^2,大于人工杉木林0-100cm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0.37±3.37)kg·m^2;②常绿阔叶林和人工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③常绿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年均温的变化趋势差异较明显,常绿阔叶林0-100cm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年均温的上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而人工杉木林随年均温的上升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且变化趋势显著(P〈0.05);④常绿阔叶林与人工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年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差异亦明显,常绿阔叶林0-100cm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年降雨量的增加呈显著减小趋势(P〈O.05),而人工杉木林随年降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且变化趋势极显著(P〈0.005);⑤森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