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60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拔白菜     
一张张照片,能回忆起无数快乐的时光。今天我看着我们合影的照片,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哈哈哈,一二三加油!"笑声、加油声充满了校园。只见郝思硕双脚稳稳地扎在了地上,双手紧紧地抓在白菜的左右,做出一个扎马步的姿势,好像面对的不是一棵白菜,而是面对自己的敌人,时刻准备着,给予它最致命的一击。风刮起,卷起地上的落叶,在他身边环绕,好像也在为他助威。拔!他咬紧牙,使劲地往后仰,想要一鼓作气把白菜拔出来。但他的这个"敌人"好像并不给  相似文献   
92.
淮北的冬天     
寒流被气压梯度力送到淮北平原,就像把法拉利跑车放在一马平川的跑道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的狂飙。冬野上阔叶林的毛发被捋得精光,不再提供生态功能,杵在那像风力监测哨,寒风呼啸而过,它们浑身都能发出尖啸的哨音。  相似文献   
93.
《环境教育》2008,(9):82-82
常绿乔木,高达20米,胸径达40厘米;树皮淡褐色;小枝绿色,光滑;叶革质,芳香,浆果状核果椭圆形至椭圆状卵形。分布于丘陵沟谷常绿阔叶林内。普陀樟根系发达,具耐旱、抗风等特性。幼苗生长缓慢,五年后转快。花于5-6月开放,11月果实成熟,结实有间歇期。  相似文献   
94.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因其针叶凋落物分解迟缓而致使林地养分归还慢,严重影响着中国南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针阔混交林可改善凋落物组成,促进分解从而提高养分归还.在营造混交林前,了解伴生树种凋落叶与主要树种凋落叶之间微生物生物量特征,有助于认识混交林的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为实施中国大面积人工纯林生态...  相似文献   
95.
鼎湖山粗死木质残体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1 hm2永久性样地内粗死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简称CWD)的生物量、存在形式及分解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CWD的生物量为42.09 t hm-2,其中倒木和枯立木分别为32.81 t hm-2、9.28 t hm-2,所占比例分别为77.9%、22.1%.1999~2010年间CWD年均输入量为1.68 t hm-2a-1.2)CWD主要优势树种为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和荷木(Schima superba),所占比例分别为54.0%、15.1%和13.9%.3)CWD径级主要分布在30 cm以下,但对CWD生物量贡献最大的径级在30 cm以上.4)CWD的分解状态主要为中度分解状态,占CWD总生物量的61.2%.研究还表明,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CWD生物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96.
选择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冠层附生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山蒌(Piper hancei)及其主要宿主植物: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荷木(Schimasuperb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宿主植物与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差异显著。相对于4种宿主植物,4种附生植物叶片无蜡被,比叶面积大,且具有含水量高,上下表皮厚度增加,气孔密度、气孔面积减少等特征,有利于叶片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贮存和利用。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位于冠层顶部的瓜子金和蔓九节叶片小而厚,含水量高,气孔密度低且覆盖角质膜,更适应冠层顶部高温、低湿、高光照的环境;位于冠层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叶片相对较薄,气孔面积较大,叶肉细胞分化明显,海绵组织排列松散,更适应冠层中下部低温、高湿、弱光照环境。变化的叶片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7.
中亚热带典型林分不同层次氮硫湿沉降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孙涛  马明  王定勇  黄礼昕 《环境科学》2014,35(12):4475-4481
基于野外定点监测的方法,于2012年9月~2013年8月对四面山常绿阔叶林大气降水、穿透水、枯透水、土壤渗滤液进行了持续1 a的氮、硫湿沉降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四面山大气降水全年p H平均值为4.89,最大值为5.14,大气降水明显偏酸性;土壤层和林冠层能使降雨的p H值有所升高,其中土壤层对p H值的调升幅度最大,其次为森林冠层;森林冠层对NO-3、NO-2、SO2-4有一定的吸附净化作用,平均截留率分别为56.68%、45.84%、35.51%;研究结果也表明:枯枝落叶的降解是导致各离子质量浓度在枯透水中增加的原因;森林土壤能够吸附中和NO-3、SO2-4、NH+4,释放出NO-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降水中NO-3、NO-2、NH+4、SO2-4的总截留率分别为92.86%、57.86%、87.24%、87.25%,对酸性降雨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98.
选用毛白杨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酸化预处理初步降解其中的纤维质并提高其发酵阶段的可生化性,综合分析在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固液比的条件下酸化产物的总糖含量、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含量与出粉率指标,采用灰色局势决策法确定pH值2~3,固液比1:20,60℃处理12 h为其最佳酸处理条件。后在最佳处理条件下选用绿色木霉与产阮假丝酵母共发酵毛白杨落叶酸化产物,发现较单酵母发酵酸化液与酸化残渣,混菌更具优势。其中,毛白杨落叶酸化残渣经混菌发酵其分解率可达到55%,蛋白含量明显升高,最高为72 mg/g;而酸化液混菌发酵在第7天时菌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2 g/L,蛋白含量为99 mg/g。  相似文献   
99.
北京市常见落叶树种叶片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兵  王晓燕  牛香  张维康  汪金松 《环境科学》2015,36(6):2005-2009
为了探求北京市常见落叶乔木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的功能,选取了6种典型落叶乔木树种(杨树、刺槐、栾树、垂柳、元宝枫、银杏),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测定了不同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空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的滞纳量.结果表明:16个树种的叶片对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均能起到一定的滞纳作用,且不同树种滞纳量表现出较大差异,栾树和刺槐单位面积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最高,杨树的滞纳量最小;2不同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并不完全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雨后8 d和雨后5 d,不同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TSP和粗颗粒物的滞纳量差异较大,但不同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细颗粒物的滞纳量在不同取样时间下没有明显差异.在北京以空气污染的生态治理为目标选择落叶树种时,与银杏、垂柳、元宝枫、杨树相比,应优先选择栾树,其次为刺槐.  相似文献   
100.
采用盆栽实验,通过向土壤(每盆8 kg)中添加0 g/盆(CK)、20 g/盆(T1)、40 g/盆(T2)和80 g/盆(T3)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叶,探讨其在土壤中分解初期对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乔木园林植物香樟与林下草本观赏植物的合理搭配以及凋落叶的处理提供参考.为分析施入的凋落叶是否会明显改变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影响受体植物生长,干扰化感效应的表现,同时进行了平行空白试验,即将香樟凋落叶蒸煮2 d后风干(尽可能地降低其中次生代谢物质的含量),同样设置3个处理(Z1 20 g/盆,Z2 40 g/盆和Z3 80 g/盆).分别在凤仙花播种后第20、60、100和120天测定其植株的生长指标,在第60天测定光合生理指标,并取样测定抗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香樟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的初期,显著抑制了凤仙花的地径和高生长(P<0.05);随着凋落叶添加量的增加,抑制效应增强,且显著抑制了凤仙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气体交换过程,其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限制值(Ls)在60 d随凋落叶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随着凋落叶量增加,凤仙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大于CK,表明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膜质氧化损伤;各凋落叶处理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可溶性蛋白(SP)含量随凋落叶量增加呈上升趋势.(2)在平行空白试验中,经蒸煮后凋落叶处理的凤仙花在形态和抗性生理上均表现为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一定的凋落叶添加量范围内,土壤的物理性质的变化不明显,没有显著影响凤仙花的生长,其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是凋落叶分解释放的次生代谢物质在土壤和受体植物中发生化学作用的结果;(3)香樟凋落叶处理对凤仙花的化感综合抑制效应随施用剂量的增大而增强,T1、T2和T3处理的化感综合效应值(CE)分别为0.169、0.354和0.497.综上说明,在香樟凋落叶自然分解初期,其释放的化感物质影响了树下凤仙花的抗性生理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致使凤仙花光合能力下降,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凤仙花观赏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