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184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3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1.
蓝藻与污泥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了实现太湖蓝藻打捞后的快速处置,对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厌氧发酵产沼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蓝藻与污泥混合可以有效促进沼气发酵。在蓝藻与厌氧颗粒污泥物料比为6∶1时,产气效果最佳,沼气产率为73 mL/g VS,平均甲烷含量为69%,最大产气速率为138 mL/d,累计产甲烷量为50 mL CH4/g干物质,分别是蓝藻与消化污泥、剩余污泥混合发酵时的1.5倍和2.3倍。厌氧颗粒污泥、消化污泥、剩余污泥与蓝藻混合,其VS降解率为11.40%~13.73 %,COD减少了27.97%~46.38%。厌氧发酵对蓝藻藻毒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分别从356、366和244 μg/L降低到检测限5 μg/L 以下。  相似文献   
312.
通过夏季太湖梅梁湾监测点位浮游植物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提出了半定量活检的蓝藻预警监测方法.半定量活检法不但能够及时、准确地确定蓝藻水华种类,而且通过与鲁哥氏液固定法的比对实验,在确定水华优势种和优势度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13.
从活性污泥中提取微生物群处理蓝藻废水,有效降低水中藻类含量,确定影响除藻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直接向蓝藻废水中投加驯化、优化过的菌液以及单因素实验,表明在容器中按V菌液:V废水为5:1000的比例投加菌液处理5d,藻类生物量得到明显控制,水样叶绿素a、TN、TP及CODCr去除率分别达71.2%、82.2%、77.4%和80.1%。实验结果说明,有效微生物群对蓝藻废水中的蓝藻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14.
利用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太湖蓝藻,对Sb(V)的生物吸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经0.1 mol/L盐酸处理后,对Sb(V)的生物吸附效率大大提高.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在1 h左右对Sb(V)的吸附量达到平衡;Sb(V)在原藻和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能力均随着pH升高逐渐减弱;原藻与经盐酸处理的蓝藻对Sb(V)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不同离子强度的CI-、NO3-、SO42-、PO43-对Sb(V)在原藻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弱而对Sb(V)在经盐酸处理的蓝藻表面的吸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15.
蓝藻好氧堆肥及其氮素损失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锯木屑和药渣作为调理剂并分别添加酸化沸石、过磷酸钙和氢氧化镁与磷酸的混合液作为氮素固定剂或损失抑制剂,研究了蓝藻堆肥的效果.结果表明,V(蓝藻)∶V(锯木屑)∶V(药渣)=1∶1∶1时极易发酵.添加氮素固定剂在堆肥前期能促进发酵,特别是添加过磷酸钙的处理最高温度达66.8℃.固定剂的添加能促进物料的降解,尤其添加过磷酸钙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各氮素固定剂在蓝藻堆肥过程中都起到了抑制氮素损失的作用,其中过磷酸钙和Mg(OH)2与H3PO4混合液对氮素的固定率达50%以上,且对氨氮的固定效果较好.堆肥结束后,添加过磷酸钙和Mg(OH)2与H3PO4混合液的两处理氨氮比堆肥起初分别增加23.52%和28.06%,P素分别增加了67.56%和36%.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堆肥物料中N、P、K含量均明显升高,C/N比显著下降,发芽指数增加到75%以上,而且添加氮素固定剂的处理效果更为明显.可见采用高温堆肥和氮素固定技术可有效实现蓝藻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316.
东苕溪蓝藻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苕溪(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秋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监测了东苕溪18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细胞密度及种类组成等指标,分析了影响蓝藻时空分布差异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观察到浮游植物8门60属132种,其中,蓝藻门9属14种,蓝藻细胞密度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比例为60.3%,蓝藻细胞密度自东苕溪下游至上游呈减小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东苕溪下游距南太湖湖口3km以内.在秋季,东苕溪下游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优势种,春季为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丝状蓝藻(小席藻)是上游的优势代表种.东苕溪下游蓝藻的绝对优势与特殊的水动力条件、高浓度的营养盐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蓝藻细胞密度与水深(p<0.01)、总氮(p<0.01)和溶解性总碳(p<0.05)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17.
Spatial variations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ithin a large mesotrophic reservoir (Miyun reservoir, Nor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variations in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temperature and light conditions over a 5 month period in 2009. The dynamic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was represented by the dominance of cyanobacteria through summer and fall, following with a short term dominance of chlorophyta in late fall, and a relatively high abundance of diatom in October; on the other hand, maximum phytoplankton biomass was recorded in the north shallow region of Miyun reservoir with a higher nutrients level. Particular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growth of two cyanobacteria genera, the toxin-producing Microcystis and the taste & odor-producing Oscillatoria. Microcystis biomass was in general greatly affected by water temperature and mixing depth/local water depth ratio in this reservoir, while the Oscillatoria biomass in the surface and middle layers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 and that in the bottom layer was related with the Secchi depth/local water depth ratio. Abundant Oscillatoria biomass was observed only in late September when Microcystis biomass decreased and allowed sufficient light go through.  相似文献   
318.
不同压力作用下太湖蓝藻气囊体积分数及上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压力作用后蓝藻气囊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上浮特性,分别采用压力毛细管法和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压力作用后铜绿微囊藻气囊破裂情况及残余气囊体积分数,以及压力作用后气囊恢复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采用图像分析法测得太湖蓝藻经0、0.3、0.4、0.5、0.6、0.7 MPa加压后,藻细胞内的气囊体积分数分别为29.52%、5.73%、4.43%、2.71%、2.46%、2.19%,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得的气囊体积分数为10.93%、1.14%、0.90%、0.27%、0.14%、0.04%.作用压力大于0.4 MPa时,蓝藻因气囊破裂而下沉,沉淀蓝藻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气囊逐步恢复,部分藻类再上浮,在1000 lx光照度、25℃条件下培养8、24、48 h后,藻细胞再生气囊占加压前气囊总体积的比例为31.02%、45.68%、81.05%.图像分析法较准确地测定了蓝藻气囊体积,而传统的压力毛细管法测定蓝藻气囊体积偏小.  相似文献   
319.
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强化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采用外加压力破坏藻细胞内气囊,使藻类失去浮力,再经混凝沉淀去除.通过静态实验测定了太湖蓝藻水在0~0.7 MPa预压力作用后混凝沉淀效果,并与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预压力0.4~0.7 MPa作用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沉淀出水浊度为1.04~0.69 NTU;叶绿素a浓度为2.9~0.8 μg·L-1,去除率为95.8% ~98.8%;CODMn为3.8~2.9 mg·L-1,去除率为66.2%~ 74.1%;UV254值为0.0686 ~0.0646,去除率为23.7% ~28.1%.预加压工艺比预氧化工艺节省混凝剂50%.动态实验表明,预压力混凝沉淀过滤出水浊度小于0.25 NTU;叶绿素a浓度小于lμg·L-1,平均去除率为99.5%;CODMn小于3.6 mg·L-1,平均去除率为70%;UV254值小于0.057,平均去除率为33.7%.过滤出水水质优于饮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