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504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065篇
基础理论   303篇
污染及防治   143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磁性壳聚糖-稀土-粘土复合树脂对赤潮异湾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磁性壳聚糖-稀土–粘土复合树脂颗粒(MCRC)抑制赤潮异湾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RC对赤潮异湾藻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影响MCRC抑藻效果的因素中,添加量对MCRC的抑藻效果影响最大,其次是藻液的初始浓度,pH对抑藻效果的影响最小;当MCRC的添加量为0.8 g/L时,抑藻效果最好,抑藻率可达94.9%。高浓度的MCRC可降低赤潮异湾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MDA的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该方法有望用于防治赤潮异弯藻的实际应用中。  相似文献   
942.
刘国锋  钟继承  何俊  张雷  范成新 《环境科学》2009,30(9):2520-2526
对因藻华大量聚集死亡而造成水体呈强还原环境(DO=0.14 mg.L-1,Eh=-89.3 mV)的黑水团区中Fe-S-P的生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残体的沉降使得黑水区沉积物表层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因藻细胞残体的贡献,沉积物表层中Org-P含量急剧增加(比非黑水区多72 mg.kg-1);受较低Eh的影响,沉积物中与Fe结合的磷出现解析,使得黑水区沉积物中活性铁和PO43--P含量增加,黑水区中沉积物间隙水PO43--P要远高于非黑水团区,表明其有向上覆水释放的趋势;造成沉积物中Fe-P含量比非黑水区中的要低.在强还原条件下沉积物中铁的氧化物呈现出由结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化的趋势(Dithio-Fe比非黑水区高达30μmol.g-1),从而使得可供生物利用的活性铁含量增加,这为藻华再次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在初始阶段大量增加,但后期由于形成了H2S气体逸散到水体中其含量反而减少;表层沉积物硫化物含量也呈增加现象(比非黑水区表层沉积物中要高50μmol.g-1).  相似文献   
943.
研究了三种常见农药毒死蜱、乙草胺和三氯杀螨醇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效应和生长影响,并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其二元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佐剂甲醇对中肋骨条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为0.10%(v/v);三种农药对中肋骨条藻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三氯杀螨醇毒死蜱,96 hEC50分别为0.0856、0.454和0.521 mg/L;在毒性比为1∶1情况下,乙草胺-毒死蜱的联合作用96 h-∑TU为0.861,表现为协同效应,毒死蜱-三氯杀螨醇和乙草胺-三氯杀螨醇的96 h-∑TU分别为1.139和1.417,均表现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944.
为增强饮用原水中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壳聚糖(CTS)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及CTS和PAC的投加顺序对CTS联合PAC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45~55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40mg/L、PAC 1.19mg/L、原水pH值7.5、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6.1%(实测值为95.7%);混凝去除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为80~90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25mg/L、PAC 2.00mg/L、原水pH值7.9、先投加CTS后投加PAC,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7.9%(实测值为97.0%).当原水pH值9.0时(模拟高藻原水的碱性环境),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投药顺序均为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实测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4.9%和95.3%;混凝铜绿微囊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40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215元/m3,混凝水华鱼腥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24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149元/m3.  相似文献   
945.
藻类水华的化学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道了在湖泊现场用围隔生态系统对藻类进行化学控制的研究。结果表明,0.20—0.30mg/L的Cu~(2+)能有效控制微囊藻水华(Microcystis)的生长;铁盐作为杀藻剂的增效剂,能够有效地提高铜盐的除藻效果。  相似文献   
946.
温度和光照对两株赤潮硅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对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a)生长的影响。经ANOVA统计分析(Tukey test),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温度15,20,25,30℃和光照强度1500,4000,7000lx)内,温度对尖刺拟菱形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0.01相似文献   
947.
云南省阳宗海湖心浮游藻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阳宗海湖心浮游藻类进行19次定性、定量采样的基础上,分析了藻类组成及优势种,共观察到藻类8门67属;研究了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及其与总磷、总氮、叶绿素a的关系,探索了阳宗海湖心全年的优势种——蓝藻细胞密度与TN/TP的变化。  相似文献   
948.
富营养化水体微生物除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利用微生物群技术(effectivemicroorganisms,简称EM)进行除藻试验的方法以及除藻效果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投放EM初期对去除蓝藻(尤其是优势种铜锈微囊藻)有一定效果,试验后期除蓝藻效果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49.
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动物,研究了在不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4.0×106个/mL)下,不同浓度(2.0,4.0,6.0,8.0,10.0μg/mL)的利福平溶液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及助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6个/mL藻密度下,各浓度的利福平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2.0×106个/mL藻密度下,2.0,4.0,10.0μg/mL的利福平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內禀增长率,各浓度的利福平均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4.0×106个/mL藻密度下,各浓度的利福平均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內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藻密度为1.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后代混交率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藻密度为2.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后代混交率间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藻密度为4.0×106个/mL时,利福平浓度与轮虫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內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间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50.
由于传统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式存在不足,基于微藻的水污染控制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斜生栅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混合 营养方式下,六价铬(Cr2O72-,0~4.0 mg·L-1)胁迫对微藻生长及有机物(COD)、氨氮(NH4+-N)和总磷(TP)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对斜生栅藻的半数抑制浓度(EC50)为1.7 mg·L-1 ,当Cr(Ⅵ)浓度较低(0.5 mg·L-1)、暴露时间较短(≤36 h)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和养分去除几乎不受 影响;此外,Cr(Ⅵ)胁迫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氮、磷的去除影响较大,对COD的去除影响较小.当Cr(Ⅵ)浓度为4.0 mg·L-1时,微藻生物质产率降低了82.5%,叶绿素含量降低了62.5%,COD、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降低了27.3%、48.0%和38.6%;斜生栅藻细胞表面的羟基、氨基和 羧基有利于缓解Cr(VI)对藻细胞的毒害作用,0~4.0 mg·L-1 Cr(Ⅵ)作用下,96 h藻细胞内的铬积累量为0.9~3.8 m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