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498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063篇
基础理论   298篇
污染及防治   142篇
评价与监测   54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太湖水域几种高等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花生、菱、金鱼藻和浮萍对同一水体中栅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受试植物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水体中藻细胞数量 ,促进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破坏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的升高 ,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性。种过供试植物的水也表现出相似的抑藻效应  相似文献   
972.
利用微孔滤布-卷式超滤膜组合工艺,构建蓝藻收集中试系统,用于处理高藻期富营养化水体。考察了高藻期该工艺的蓝藻收集效率、膜通量变化及膜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在进水泵频率40 Hz,进水压力0.2 MPa的条件下,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和蓝藻连续浓缩实验的蓝藻截留率均能达到95%以上;6 d后定期排蓝藻浓缩液实验最低...  相似文献   
97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藻类水华暴发愈加频繁,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峻的威胁,其中以微囊藻毒素最为突出。阐明以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藻毒素产生的原因无疑对水环境治理具有长远意义,然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学功能至今尚不明确。微囊藻毒素的产生和多种环境条件相关,而微囊藻中也只有部分是产毒株系。尽管该毒素的毒理学靶点主要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磷酸酶,然而结合进化生物学和地质历史的证据可知,微囊藻毒素的出现比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后生动物的起源要早得多,因此微囊藻毒素并非藻类为了防御后生动物摄食而进化出来的,这引发了该毒素原本生物学功能的多年广泛研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微囊藻毒素生物学功能的新进展,并侧重在地质历史及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讨论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74.
王奇  栾韶华  孙国瑞 《四川环境》2009,28(4):90-93,107
阐明了目前我国城镇供水水质安全所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藻毒素、消毒副产物、内分泌干扰物、铝浓度超标、出厂水的二次污染等五个方面加以讨论,且分析了它们的危害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975.
选用组合抗生素结合溶菌酶/SDS预处理方法对斜生栅藻进行无菌化培养,对不同抗生素组合的除菌效果进行了比较。青霉素+庆大霉素对斜生栅藻和附生菌都有强烈的抑制性能,而青霉素+利福平和青霉素+四环素组合除菌不彻底。青霉素+卡那霉素组合能彻底除去附生菌并且对藻的抑制作用最小,可得到无菌斜生栅藻。将斜生栅藻与石油组分降解菌构建菌藻共生体系,未除菌藻的附生菌与石油组分菌之间不能很好地相互适应,使得原油降解效果反而降低。纯栅藻则对石油降解菌表现出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利用除菌后的斜生栅藻与石油组分降解菌构建了一个高效降解原油的菌藻共生体系,充分肯定了微藻无菌化培养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76.
一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华蓝藻细胞中提取的微囊藻毒素为筛选物质,从太湖水华腐烂蓝藻中富集筛选出1株微囊藻毒素降解菌。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细胞细长杆状,菌落黄色,圆形,不透明,接触酶、氧化酶实验均呈阳性。16S rRNA基因序列的长度为1 416 bp(GenBank登录号为FJ976656)。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微嗜酸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acidam-iniphila)的亲缘关系最近。通过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此菌株鉴定为微嗜酸寡养单胞菌,不同于已报道的微囊藻毒素降解菌属种。微囊藻毒素降解实验表明,该菌株5 d内将15.4 mg/L的微囊藻毒素完全降解,降解能力高于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977.
“菌藻-菌”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藻菌共生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与活性污泥的好氧池相结合形成的"菌藻-菌"系统中,对人工配制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主要研究了不同反应时间下,反应器进水、反应器出水、好氧池出水的DO和CO2的浓度变化情况,以及系统对COD、NH4+-N、PO43--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藻菌共生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可以通过系统中CO2和DO之间浓度变化的关系来反映;系统对COD、NH4+-N和PO43--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可分别达到85.0%、73.1%和83.1%,与单独采用藻菌共生流化床光生物反应器处理相比,分别高出14.8%、7.3%和8.8%。  相似文献   
978.
乙酰甲胺磷对斜生栅藻的毒性及细菌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血球计数法测定斜生栅藻细胞数目,研究了乙酰甲胺磷对斜生栅藻的毒性作用,并通过藻类培养液中接种经过筛选得到的乙酰甲胺磷高效降解菌测定其对乙酰甲胺磷毒性的去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对斜生栅藻的抑制中浓度(EC50)大于159 mg/L,急性毒性为低毒。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在7 d后,EC50为174.68 mg/L,明显低于24 h的1 128.57 mg/L,存在亚慢性毒性。通过藻类培养液接种高效降解菌Y-6,乙酰甲胺磷对藻类的生长抑制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979.
以TiCl4和钠基蒙脱土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了TiO2-蒙脱土复合材料,采用XRD、IR和TEM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通过藻细胞的内含物含量、生长代谢活性和形态的变化以及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分析,研究了TiO2-蒙脱土复合材料在光辅助下去除颤藻的性能.结果表明,TiO2-蒙脱土复合材料中一部分TiO2插入蒙脱层间,增加了蒙脱土的层间距,另一部分以锐钛矿相均匀分散在蒙脱土上;在紫外光辅助下,TiO2-蒙脱土的用量为50.0 mg/L,lh后颤藻的除藻率可达94.58%;TiO2-蒙脱土通过光催化作用破坏藻细胞膜、降解藻细胞内含物、降低藻细胞代谢活性和破坏藻细胞形态,从而产生抑藻作用.  相似文献   
980.
微囊藻毒素进入农田后会对农产品安全产生潜在的危胁,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已有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对微囊藻毒素的耐受性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为农业生产上合理规避微囊藻毒素污染风险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就农作物对微囊藻毒素耐受性差异这一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