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880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41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1712篇
基础理论   358篇
污染及防治   219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用批量实验来评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炭—汽比对高温分解气化出废水固体物中炭的影响,批量实验表明,当反应温度保持在950~1000℃,反应时间为30分钟,炭—汽之比为1:10时,易挥发的还原效率可达到97%以上,反应温度的提高会减少H_2/CO和CO_2/CO之比,说明炭—汽反应在800℃或800℃以上达到平衡。然而,theBoudourd反应随着温度的提高继续朝着其它生成物发展。  相似文献   
993.
臭氧—气浮联用新工艺处理含藻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臭氧———气浮联用新工艺,是处理含藻水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4.
饮用水中藻毒污染与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94-1997年部分地区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水体中藻毒的来源,毒理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并对水体藻毒素的控制及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发现目前控制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必须将水源与控制治理与净水工艺处理结合起来,优化水处理工艺和强化水源水体保护。  相似文献   
995.
赤潮生物密度与环境因子的ANN网络映射预测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如钰 《福建环境》2001,18(3):30-32
对各种理化因子与赤潮中夜光藻密度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映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各种理化因子与被光藻密度的非线性对应规律的外向扩展和内插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存在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996.
报道了网箱养草设置在水流为紊流的贵州红枫湖、百花湖时 ,现场试验中未测出污染物削减效应 ,而在云南星云湖现场试验中改进试验条件、设置废水进出口控制断面后 ,网箱养草对 TN、TP等有明显削减效应的情况。并且这一效应在网内滋生附生藻后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97.
大连湾海域赤潮异弯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98.
为提高累托石/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吸附特性,在通过混合热解法制备的累托石/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备得到MnO_2改性的累托石/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改性前后的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和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MnO_2改性的累托石/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以及微孔和介孔的数量远高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改性复合材料中的MnO_2是无定形的且材料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改性后的复合材料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量远高于未改性的复合材料,其吸附过程受pH值的影响较大;该改性复合材料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别符合Elovich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其吸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改性复合材料对Pb(Ⅱ)和Cd(Ⅱ)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且混乱度增加。可见,MnO_2改性的累托石/污泥生物炭复合材料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重金属吸附剂。  相似文献   
999.
大亚湾澳头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于2001年8月采集了大亚湾澳头海域3个采样点约20cm柱状沉积物样品,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该海域孢囊种类较丰富,共分析鉴定出20个属的38种孢囊类型。孢囊数量十分高,3个站位上表层12cm沉积物中孢囊的平均数量分别为4 13、2 02、1 14×104/g,最高达1 12×105/g。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孢囊是压倒性优势种类,在大部分样品中该孢囊的数量超过了50%,上表层甚至超过了90%。孢囊的H′为0 15~3 51,3个站位平均分别为0 78、1 66、2 72。结果显示大亚湾澳头海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受到污染,90年代后污染加重,而近5a来则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00.
杀虫剂单甲脒对绿藻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杀虫剂单甲脒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短期和长期毒性。用细胞密度计算出的48hEC_(50)分别为1.42和1.41mg/L,96hEC_(50)分别为1.67和1.62mg/L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经试验初期的抑制后,杀虫剂单甲脒能促进藻类繁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