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963篇
基础理论   163篇
污染及防治   120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预测是制定碳金融市场政策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基础。近年来国际碳市场价格呈现出非平稳、非线性等不规律特性,传统应用于社会经济时间序列的统计模型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粒子群算法(PSO)-支持向量机(SVM)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价格误差校正预测模型。数据选取2008年3月-2013年9月ICE碳排放期货交易所的CER期货(DEC12)和EUA期货(DEC12)的日交易结算价格作为考察样本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①引入EMD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误差序列随机性强、相邻频带的干扰可能造成误差序列无法体现反映全部系统动力信息的缺陷;②校正后的预测值与误差预测值的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预测结果滞后性和拐点误差大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③预测结果较其他常用的国际碳金融价格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预测精度有了明显提高。本研究提出的预测模型可以为我国针对目前国际碳价格市场所呈现的波动特征下的碳金融市场价格预测提供新的方法和借鉴。  相似文献   
922.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建立制造业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模型,将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分解为产出规模、部门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四个方面因素。以能源强度为标准把制造业划分为能源密集型行业和非能源密集型行业两类。结果发现:①从逐年效应来看,产出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是碳排放较强的抑制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两个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产出规模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对碳减排的贡献导致碳排放总量增加。以1996年为基期,至2011年,除能源消耗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值外,其余三种因素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②相较于非能源密集型行业,能源密集型行业数目虽少,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更大,但非能源密集型行业减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923.
采用可见光分解(光解)-氯碱氧化法去除模拟废水中的Fe(CN)63-。考察了光解过程中反应时间、初始Fe(CN)63-质量浓度和初始废水pH对Fe(CN)63-去除效果及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Fe(CN)63-))的影响,以及光解-氯碱氧化法对Fe(CN)63-模拟废水中总氰化物(TC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Fe(CN)63-质量浓度6.7 mg/L、初始废水pH 12、反应时间8.0 h的条件下,Fe(CN)63-的去除率为83%,光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初始Fe(CN)63-质量浓度6.7 mg/L、初始TCN质量浓度4.90 mg/L、初始废水pH 12、反应时间12.0 h的条件下,采用光解-氯碱氧化法可使Fe(CN)63-模拟废水的TCN质量浓度降至0.14 mg/L,低于GB 16171—2012的要求(0.2 mg/L),该过程的限速步骤为Fe(CN)63-的光解破络过程。  相似文献   
924.
沉积物高强度扰动下生物有效磷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了沉积物扰动下悬浮物上赋存形态磷的变化规律以及生物有效磷(BAP)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扰动过程中,悬浮物上不同形态磷发生了明显变化.和扰动初期比,弱吸附态磷(NH4 C1-P)与铁铝结合态磷(Fe/A1-P)下降,钙结合态磷(Ca-P)先上升后下降,残余磷(Res-P)增加,说明扰动促进悬浮物中易释放态磷向难释放态磷转化.上覆水藻类可利用磷(AAP)明显增加,分别从0.026 mg/L升至0.044 mg/L(梅梁湖)、0.032 mg/L升至0.051 mg/L(月亮湾),而梅梁湖、月亮湾悬浮物可被生物利用颗粒态磷(BAPP)先上升后下降,最高值分别达到207、171 mg/kg.说明扰动导致悬浮物上的形态磷有着相互迁移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25.
在广州市黄埔区某公园池塘进行现场围隔对比实验,通过投加固定化生物催化剂(IBC)治理藻类水华。结果表明,在IBC中细菌的直接或间接杀藻的作用下,水体中的藻类生物量迅速降低,叶绿素a去除率达到81.5%;微生物的快速生长及酶和酶活因子的协同作用下,水中污染物被快速降解,使水体中的总氮、氨氮和COD的浓度快速下降,去除率分别达到81.9%、80.3%和65.3%,并维持在低水平,进一步抑制了藻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水体的净化。  相似文献   
926.
底泥营养释放对城市景观水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津市卫津河夏末底泥开展室内模拟,探讨重度富营养化河道底泥的氮、磷释放以及与上覆水浮游藻类种群变动的相互关联。结果表明:(1)以富营养湖水为上覆水较之蒸馏水能更快促进底泥氮、磷的释放。以湖水、蒸馏水为上覆水的处理组氨氮极大值分别为4.36、3.61mg/L;溶解性正磷酸盐极大值分别为110.3、81.9μg/L。(2)湖水样品室内培养后,优势蓝、绿藻门的细胞密度与生物量都成倍增长。添加底泥开展培养,蓝藻门和硅藻门快速增殖,绿藻门的生长因溶解性正磷酸盐的竞争与消耗而受到抑制。底泥营养释放导致上覆水层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被大量检出且增殖迅速。(3)上覆水为蒸馏水时,氮、磷营养自底泥的持续释放,促使绿藻门的土生绿球藻(Chlorococcum humicola)成为绝对优势种,藻类总生物量最高。  相似文献   
927.
溶藻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富营养化水体投放3株溶藻细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L7、L8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L18)的菌液.在试验期内,3株溶藻细菌显示出很好的控藻效果,使叶绿素a(Chl-a)和藻类密度分别比初始值降低87%以上和72%以上;藻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维持在2~3,Pielous均匀度指数介于0.60~0.81,其中,溶藻细菌L7效果最明显.而未投加菌液的水体Chl-a未发生明显上升,但藻类密度自9.55×104个/mL上升到2.09×105个/mL,藻类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由2.17降到1.11,Pielous均匀度由0.60降到0.33.3株溶藻细菌并非简单地杀灭水体中的全部或某些藻类,而是能明显地调节藻类群落结构,使其朝着较为稳定的方向发展,在修复藻型富营养化水体水生生态系统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8.
剩余污泥处理与资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建立,剩余污泥的排出量越来越大,这些污泥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重金属、病原菌等,污泥的资源化主要利用污泥中的有机物合成PHAs、生化纤维板、可燃气体等,实现变废为宝,这也是剩余污泥处理和资源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29.
为解决区域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计划的一致性及时效性问题,提出基于区域应急任务分解结构和区域应急组织分解结构的分级动态网络计划方法。构建了应急任务分级网络模型及组织分层网络结构及资源列表模型。诠释任务分解规则及应急组织结构特征,最后整合双分解网络结构,推导出区域性应急管理分级动态网络计划生成模型。为区域性应急预案体系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方法指导,对提高应急计划的实际可操作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30.
藻类固定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彦景 《四川环境》2008,27(5):99-102
藻类固定化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既可很好地处理含N、P、重金属、有机物的废水,又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对该领域的特.最、研究现状及其前景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