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151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963篇
基础理论   159篇
污染及防治   120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碳排放呈增长趋势。为了研究影响江苏沿海地区碳排放的因素,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2000~2008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和贡献率均呈指数增长趋势,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对人均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比较有限,经济发展是造成江苏省沿海地区人均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江苏沿海地区控制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2.
藻类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球上最庞大的生物群体,藻类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述评了藻类在固定二氧化碳、去除有毒有害物质,去除难降解有机物、吸附重金属等方面的作用,并从制油,提取色素、藻胆蛋白、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评价了藻类的资源化用途,最后对其资源化利用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排水管道厌氧环境会产生甲烷(CH4)与硫化氢(H2S),而好氧及缺氧环境又会诱发氧化亚氮(N2O)。污水中所含有机物(COD)、氮(N)和硫酸盐(SO42-)是产生这些气体的主要根源。系统综述了3种有害气体的产生机理,厘清污水中污染物、管道中微生物及管道环境对有害气体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这几类气态污染物的控制策略。其中,对CH4与H2S的抑制手段集中在向管道中投加药剂以限制其产生源头,然而投加NO3-或NO2-药剂与通入氧气这两种控制手段可能会导致N2O这种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因此,应充分了解排水管道中各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对有害污染气体的控制,并实现碳减排的目标。  相似文献   
994.
综述了反应温度和时间、pH值、Fe2+投加量、H2O2投加量以及H2O2/Fe2+投加比例对Fenton法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效果的研究,在详细分析Fenton法分解污染物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垃圾渗滤液经Fenton法处理后的产物特征,建议将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并对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5.
2008年2月18日~4月17日,在距离香溪河河口约19km处设-野外观测站,对观测站附近一定点进行持续监测,并在观测站进行围隔试验,探索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暴发藻类的种源,揭示水华暴发过程。监测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春季硅藻bacillariophyta(主要是针杆藻synedra、星杆藻asterionella)水华藻类种源是原地水体,底泥对硅藻水华暴发影响不明显;2008年观测站附近的甲藻种源不是底泥中的孢囊。2008午春季香溪河库湾水华暴发过程可以分为“复苏-增长-衰亡”3个阶段,其中,溶解性硅酸盐(D—Si)和光照是水华藻类复苏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增长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则是溶解性硅酸盐(D—Si)和总磷(TP),衰亡阶段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浊度和降雨量。  相似文献   
996.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照<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标准>(GB/T 153580.2-92)收集大气N、P沉降物和降水量,并测定了2007年5~11月太湖北部梅梁湾藻类生长旺盛期间大气TN、TP的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月湿沉降通量和月总沉降通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特征,与当地梅雨和台风侵袭时的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并且TN的月湿沉降通量高于月干沉降适量,但降水量最少的11月则相反;大气TP月干、月湿沉降通量呈相互交替的变化趋势.大气N沉降物中主要以溶解性氮(TDN)为主,平均约占91.4%;而P沉降物中溶解性磷(TDP)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平均约为65.1%.经测定,2007年太湖北部梅梁湾TN和TP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 976、84.0 kg/km2,相比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下降34.4%和78.7%;2007年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的年沉降量高达6 958 t,远超过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理论允许的TN年沉降量.  相似文献   
997.
淀山湖蓝藻水华及其控制因子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针对淀山湖富营养化严重的问题,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的AQUATOX模型对淀山湖水体中常规水质数据时间变化规律和藻类生长演替进行了研究.在对模型率定、验证的基础上,选择水力停留时间、营养盐、pH、水温、风速、光强对蓝藻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该生态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常规水质和藻类的动态变化.计算结果显示,目前营养盐并非淀山湖蓝藻暴发的主要限制因子;淀山湖水力停留时间越长越适合蓝藻的生长;当pH为7.5~9.5、水温为30~35℃、静风或风速小于3.1 m/s、光强为70~400W/m2时,蓝藻能很好地生长.模拟结果可以为揭示淀山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不同遮光方式的抑藻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蕾  朱伟 《环境工程学报》2009,3(10):1749-1754
藻类的生长繁殖与其自身通过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了遮光面积、遮光周期、遮光率与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遮光方式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不同遮光方式下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遮光50%以上的实验桶内的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从上午9:00至下午3:00遮光,12 d可以使绿素a浓度和藻类数量相对于不遮光减少70%以上;遮光率达到67%以上时,抑藻效果才较为明显,第12 d时,叶绿素a含量和藻类密度相对于不遮光减少50%以上。遮光是抑制藻类暴发的有效措施之一,不同水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遮光方式。  相似文献   
999.
研究工资领取者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文献较多,然而,关于自雇者的收入差距及贫困问题的研究却受到忽视。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检验了1989-2009年间我国自雇者群体的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趋势变化。本文首先对收入不平等和贫困进行了分组分解,分组选择了四个标志,分别是教育、行业、地区和性别,这样的分组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回答某些具有政策性意义的问题,然后使用Mookherjee方法对广义熵指数进行了组内不平等、人口比例、平均收入的变动分解,利用Ravallion方法对贫困指数进行了组内、组间及交互效应的分解,研究发现:进入本世纪以来,自雇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出现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贫困率居高不下;熟练劳动力的回报相对上升、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构成了自雇者收入不平等和贫困趋势变化的主要成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对组内不平等而言,教育和地区对收入不平等上升的贡献较大,非熟练劳动力、中西部自雇者和服务行业的贫困上升是导致自雇群体总贫困上升的决定力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大麦、水稻和小麦3种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并计算了不同秸秆的抑制率和抑制中浓度(EC50)。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培养时间和秸秆投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提高。处理96 h后大麦和水稻秸秆处理下的铜绿微囊藻几乎全部死亡,表明本研究所用不同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麦、水稻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72 h-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大麦>水稻>小麦,分别为248、334和1 943 mg/L,表明不同植物的秸秆对藻类的影响作用不同。分析3种秸秆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可能是3种植物秸秆在好氧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多种具有抑藻作用化学物质,如有机酸、含甲基的酚类物质、醇类和酮类物质等,这些物质通过化感作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尤以大麦秸秆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