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4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2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4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60篇 |
综合类 | 693篇 |
基础理论 | 228篇 |
污染及防治 | 98篇 |
评价与监测 | 67篇 |
社会与环境 | 46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68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21.
222.
太湖藻类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太湖鲜底泥和干底泥中活体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几种太湖水华优势藻类经过低温、低光处理后的变化,探讨了太湖水华中的优势藻类对湖泊不良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鲜底泥中检测到11种活体藻类。经低温(5~6℃)处理的底泥中检测到8种活体藻类,总细胞密度为2100个·mL-1,比常温(10~28℃)下保存的底泥中的活体藻类种类(4种)更多,总细胞密度(1090个·mL-1)更高。长期干旱处理也不能使底泥中的藻类完全失去生命力;经过低温、无光处理7个月的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长能力,只是微囊藻的对数生长期比对照出现的晚一些。它们在湖泊中广泛存在,在水华中的爆发的特性是与它们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23.
单甲脒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单甲脒(N'-2,4-二甲苯基-N-甲基甲脒,简称DMA)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表明,喷洒单甲脒盐酸盐(DMAH)于棉花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室试验表明,投加DMAH于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当DMAH在土壤中的浓度为20mg/g时,好氧异养菌总量开始降低,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真菌的土壤DMAH抑制浓度分别为0.5mg/g和0.1mg/g.DMAH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亦不相同,脱氢酶对土壤中DMAH含量为10mg/g时其活性即有明显的减弱,而过氧化氨酶对DMA的耐受性相当高,其活性的抑制浓度达500mg/g.试验还证明了土壤中DMA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当DMA在土壤中的浓度为50~500g/g时,其消解速率可从8.75mm·kg-1·d-1提高到48mg·kg-1·d-1. 相似文献
224.
酿要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研究了1-硝基芘对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得到了1-NP抑制斜生栅藻生长的EC50(96h)为0.1824mg.1^-1,实验结果还表明,1-NP对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抑制物性表现为特久且强度大,抑制机理为不可逆性抑制。 相似文献
225.
未经处理而排放的有机废水及人畜废物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利用藻类养殖技术处理这些废弃资源,既改善了环境又可生产出优良的藻类产品,具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本文对该领域的特点,具体应用及其前景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 相似文献
226.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鼓翅皱膝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脉进行了系统研究。鼓翅皱膝蝗1a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上旬达到出土高峰,此期蝗虫种群仅由1龄和2龄蝗蝻组成,其中1龄蝗蝻占81.8%,2龄蝗蝻占18.2%,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此期的成虫数量达61.3%,而蝗蝻仅占38.7%,蝗蝻期约为72d,成虫寿命54d左右,每雌平均产卵32.6粒。鼓翅皱膝蝗在草地上属聚集分布,蝗蝻发生期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表现出扩散趋势,但初孵化出土时有短暂的聚集行为。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每头鼓翅皱膝蝗取食牧草量蝗蝻期平均为1.5g,成早期约为5.8g,成早期的食量是蝗蝻期的3.7倍。表3参12 相似文献
227.
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种群遗传学考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陈小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3):313-319
生态恢复是生态科学的最终实验,从种群角度看,恢复的目标是使种群(尤其是优势种或建群种)到具有生长、繁殖和适应进化变化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种群遗传学知识必不可少。遗传变异是物种适应变化环境的基础,而局部适应则是种群适应局部环境遗传分化的结果,它们在生态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生态恢复过程中影响种群遗传变异因素,主要有取样误差和小种群效应(主要是瓶颈或建立者事件及其以后的近交和漂变等),在进行 相似文献
228.
魏延丽布多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22,(11):33-37
采矿工业导致众多重金属残留侵入周围土壤中,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重视矿区土壤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从矿山土壤污染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矿山污染土壤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矿山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并探讨了藻类在矿山土壤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持续改善矿区环境质量,强化矿业污染治理,有效防控矿山土壤污染做出参考。 相似文献
229.
选取水环境中常见的4种微塑料介质(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一种自然介质(鹅卵石)进行野外生物膜的培养,以探究不同类型介质表面附着的生物膜的表观结构和藻类群落组成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鹅卵石与微塑料介质上的生物膜的形貌结构及藻类含量与组成特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在微塑料介质表面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普遍低于自然介质.实验进一步发现,不同的微塑料类型同样会对生物膜藻类含量以及功能特性存在一定影响:PET片上附着的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高(613.7μg/L),PP片上最低(492.5μg/L);然而,PP片上藻类的光合作用最大量子产量最高(0.443).以上结论说明微塑料会改变附着藻类的生长情况和初级生产力,进而可能影响生物膜在水体中的碳循环过程,对水体净化及污染治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30.
现代非培养技术在反硝化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硝化过程对于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运行、土壤肥分的流失以及N2O的排放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参与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多数不可培养,导致对自然环境中反硝化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及功能的研究具有很大难度.现代非培养分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反硝化微生物进行原位、准确、全面的研究成为可能.对反硝化功能基因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定量PCR或者利用FISH等技术可以有效确定反硝化菌的组成和数量,通过检测反硝化酶和mRNA可将反硝化菌的种群鉴定与代谢活性联系起来,最近新出现的同位素底物标记技术甚至可直接确定反硝化菌的碳源利用情况.重点介绍了上述各种现代非培养技术对反硝化细菌种群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深入了解反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