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94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杉木粉对两种赤潮藻去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船基围隔试验,探讨了杉木粉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两种赤潮藻的去除效果.并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和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inica)为材料,对杉木粉及其有效成分杉木精油的毒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杉木粉用量为76.9 mg/L时具有显著去除米氏凯伦藻的作用;浓度为38.4mg/L时可显著去除东海原甲藻.杉木粉对斑马鱼的24 h、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8 g/L、2.4 g/L,安全浓度为0.6 g/L.利用杉木粉控制赤潮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2.
为尝试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本项研究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作为实验生物开展相关实验,建立生命表并确定接种密度对于种群生长率的影响,并且用3种农药(毒死蜱、丁草胺、三唑酮)开展了轮虫毒性试验。生命表实验结果表明,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世代周期分别为(78.76±33.08)h和(51.56±20.55)h。接种密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轮虫种群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基于接种密度实验的结果,毒性试验以35个·(100 m L)-1作为受试种群的起始密度,试验周期定为144 h。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毒死蜱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0.6066 mg·L-1和0.7323mg·L-1;丁草胺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851 mg·L-1和3.058 mg·L-1;三唑酮对轮虫的96 h-EC50和120 h-EC50分别为12.84 mg·L-1和11.63 mg·L-1。本项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以群体取代个体作为轮虫室内毒性试验目标物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3.
研究啶虫脒和对甲酚在单组分、双组分水溶液中在大孔吸附树脂D201和氨基修饰的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ZH202上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2种吸附剂对单组份两种吸附质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对甲酚和啶虫脒在2种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均属放热的物理吸附过程;双组分吸附体系下,在较高平衡浓度下,呈现协同吸附现象。  相似文献   
114.
为有效应对O3-BAC工艺引起的净水工艺中仙女虫污染风险,进行了混凝沉淀对仙女虫控制效果研究.首先进行了自来水厂混凝沉淀单元仙女虫现场采样分析,再结合仙女虫混凝沉淀去除的烧杯实验和沉淀池迁移模拟实验,分析探讨混凝沉淀对仙女虫的去除规律和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自来水厂混凝沉淀和烧杯实验条件下的混凝沉淀均对仙女虫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5.
通过海洋纤毛虫寡毛双眉虫Diophrysoligothrix对水产养殖中常用药物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及鲁哥氏液的急性毒性实验 ,以几率单位法获得双眉虫对福尔马林及鲁哥氏液的 2h、12h的半致死浓度LC50 值 :对前者 ,LC50 ,2h值为 5 9.35× 10 -6,LC50 ,12h为 5 2 .5 4× 10 -6;对于后者 ,LC50 ,2h为 12 4.5 4× 10 -6,LC50 ,12h为 72 .98× 10 -6.在此基础上对3种药物的作用效果及杀灭浓度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寡毛双眉虫对福尔马林的耐受力明显小于鲁哥氏液 ,同时显示高锰酸钾是在养殖动物耐受阈内可迅速杀灭纤毛虫的理想药物 .图 4表 5参 11  相似文献   
116.
蜡蚧轮枝菌入侵蚧虫表皮过程中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两个菌株No.V3.4504和No.V3.4505感染沙里院褐球蚧的外观症状、入侵体壁的过程及胞外蛋白酶与几丁质酶的作用.结果发现.用菌株No.V3.4504的孢子悬浮液感染蚧虫2 d后,在虫体表面蜡粉稀薄的位置和柔软的虫体腹面出现了菌丝,5 d后菌丝覆盖虫体,7 d后菌丝层加厚,虫体开始死亡.显微切片观察.在体壁的外表皮、内表皮和真皮层都发现了菌丝.说明该菌已侵染成功.以蚧虫的表皮为培养基对这两个菌株连续培养8 d,发现菌株No.V3.4504的蛋白酶活性在前6天连续上升,最大值为(33.94±1.61)U/g,然后降低;几丁质酶活性在前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d 5开始增加,最大值为(7.28±1.36)U/g.菌株No.V3.4505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No.V3.4504相似.说明蛋白酶在菌丝侵染体壁的前期发挥了作用,降解表皮中的蛋白质,使几丁质暴露,诱导几丁质酶的大量产生,从而分解几丁质.图3表2参22  相似文献   
117.
为进一步研究虫酰肼在苹果树冠层的递释规律,分别采用QuEChERS法和Florisil固相萃取法建立虫酰肼在苹果叶片上的液相分析检测方法.结果显示,QuEChERS法虫酰肼的均添加回收率为80.34%—99.20%,变异系数为5.3%—17.9%,最小检出量均为0.1 ng,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1 mg·L~(-1);Florisil固相萃取法虫酰肼的均添加回收率为78.45%—88.24%,变异系数为7.8%—10.9%,最小检出量均为0.1 ng,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2 mg·L~(-1).两种方法均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8.
氟虫双酰胺对蚯蚓的生化毒性与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酰胺类杀虫剂已成为全世界第4大类最常用的杀虫剂,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关于双酰胺类杀虫剂生态毒性评估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探究双酰胺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作用,选取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典型双酰胺类杀虫剂氟虫双酰胺对非靶标动物蚯蚓的生化毒性和细胞毒性以及其在人工土和蚯蚓体内的浓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在人工土壤中十分稳定,在整个暴露期间氟虫双酰胺的浓度变化不超过20%。氟虫双酰胺在蚯蚓体内的含量随染毒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在染毒浓度为0.1和1.0 mg·kg-1的处理组中,氟虫双酰胺未对蚯蚓产生明显的氧化胁迫效应。在染毒浓度为5.0和10.0 mg·kg-1的处理组中,蚯蚓体内活性氧(RO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过量的ROS诱导蚯蚓体内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异常变化,并在蚯蚓体内造成了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羰基化和DNA损伤。研究表明,当土壤中氟虫双酰胺的浓度为5.0和10.0 mg·kg-1时可能会对蚯蚓产生很高的风险。此外,彗星实验对氟虫双酰胺诱导的氧化胁迫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敏感生物标志物对氟虫双酰胺造成的土壤污染进行预警。  相似文献   
119.
基于荧光素酶发光体系测试饮用水中农药的综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药对荧光素酶催化的发光反应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甲拌磷、乐果、毒死蜱、百草枯等4种农药分别进行单一毒性和等比混合法联合毒性测试,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饮用水中农药综合毒性的生物学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单一农药乐果、甲拌磷、百草枯和毒死蜱的EC50值分别为7.56 mg/L、12.7 mg/L、19.0 mg/L和65.3 mg/L,毒性强弱顺序为乐果甲拌磷百草枯毒死蜱,相关系数≥0.995;将4种农药以等比方式配制成两两混合液后,当质量浓度为20.0 mg/L~100 mg/L时,除百草枯与毒死蜱表现为毒性协同外,其他两两混合农药的毒性以拮抗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20.
准确预测岩爆烈度等级能有效指导岩爆灾害的防控。根据影响岩爆发生及烈度等级的3个因素构建岩爆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元宇宙算法(Improved Multi-Verse Optimizer, IMVO)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 GRNN)的岩爆预测模型。在普通多元宇宙算法(MVO)的基础上,运用自适应平衡机制调节MVO算法中的虫洞存在概率(VWEP)和旅行距离率(VTDR)两个重要参数来改进该算法;再运用改进的多元宇宙算法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光滑度,通过训练数据优选出最佳光滑因子σ,得到IMVO-GRNN神经网络岩爆烈度预测模型;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模型的性能。研究表明,该模型相比传统模型寻优能力更强,精度更高,为岩爆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