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安全科学   120篇
废物处理   94篇
环保管理   108篇
综合类   504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144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综述了半导体多相催化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介绍代表性的光催化剂,提出半导体多相催化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2.
太阳发射的光线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部分通常称为日光。其中,光谱在400-70nm的称可见光,它刺激视网膜产生光感;光谱在700-1000nm的称红外线,可使皮肤产生温热感觉;光谱在180-400nm的称紫外线。在医学上,根据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把紫外线(UV)分为三段:一是短波紫外线(UV-C),光谱为180-280nm。它可引起蛋白质和类脂结构的变化,干扰核酸代谢,具有“阻和作用”,可  相似文献   
63.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天然物质。目前中国国内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有23类的2000多个品种,在人们每天吃的主食和副食中,几乎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尤其是副食品的加工生产中,更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这一环节。如在加工小麦面粉中所加入的面粉处理剂、油脂中加入的抗氧化剂、豆制品中加入的消泡剂和凝固剂、酱油中加入的防腐剂(有时还加色素)、糖果和饮料中加入的着色剂和甜味剂等。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和特点,着重综述了现代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展望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今后的水污染控制领域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采用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酸性蚀刻液阴、阳极电化学行为,并构建了离子膜电解反应体系,考察了在线再生酸性蚀刻液及回收铜的效果。结果表明,阳极氧化过程发生浓差极化,存在极限电流密度,Cu+含量越高,极限电流密度越大;阴极还原分4步反应进行,存在极限电流密度;强化溶液传质可有效提高阴、阳极极限电流密度,有利于避免电解过程中析出氯气和氢气;在线实验表明,通过监控阳极液ORP,可避免析出氯气;分步降低电流电解有利于避免析出氢气,形成致密的金属铜块;在电流为9~24A范围内分4步电解23.5h可再生酸性蚀刻液23.5L,同时电沉积回收510g铜,纯度高达99.98%。阴极电流效率达到95.2%,吨铜电耗3251kWh。电解过程中无氯气和氢气析出,无废液排放,表明膜电解法在线再生酸性蚀刻液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6.
现在使用的挥发酚保存剂是磷酸和硫酸酮,磷酸既有腐蚀性,又不便携带,给采样带来许多麻烦,研究表明:用氢氧化钠作为保存剂,采样时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监测结果靠,是一种优于磷酸和硫酸铜的保存剂。  相似文献   
67.
本文研究了不同吸水倍率的高分子吸水树脂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及作为蓄冷材料在35℃环境下的相变时间,并与冰做了对比。结果显示:吸收不同倍率水的高分子树脂。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基本与水相似,随着吸水倍率的增加,相变潜热越接近于水的潜热;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于隔冷袋中的高分子吸水树脂.在35℃高温环境中,可以维持20℃以下低温5h,比冰多了将近1h,克服了渗漏的缺点,在蓄冷领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堆煤场是矿区煤尘扩散的主要尘源地,煤尘扩散会影响当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安全。将抑尘网和抑尘剂应用于矿区堆煤场可以起到抑制煤尘的作用。为了优选矿区堆煤场煤尘抑制措施,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4种布设方式的柔性PE抑尘网以及3种配比浓度的专用型(CR)、经济型(MC)和环保型(YH)抑尘剂的抑尘效果(起动风速、起尘量、粉尘浓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抑尘效果最优的两种措施分别是喷洒配比浓度为30 g·L~(-1)的YH抑尘剂和布设双层覆盖抑尘网。比较两种最优措施发现,喷洒配比浓度为30 g·L~(-1)的YH抑尘剂处理煤尘起动风速比布设双层覆盖抑尘网处理高17%;与喷洒配比浓度为30 g·L~(-1)的YH抑尘剂处理相比,布设双层覆盖抑尘网处理煤尘起尘量和粉尘浓度要小很多。因此,从煤尘起动风速方面考量,喷洒配比浓度为30 g·L~(-1)的YH抑尘剂的抑尘效果最优;从起尘量和粉尘浓度方面考量,布设双层覆盖抑尘网的抑尘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69.
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引入钢渣复合的方法制备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复合除磷剂进行表征,并研究投加浓度、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对复合除磷剂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钢渣复合后,复合除磷剂中部分基团可能发生变化,晶体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晶相.静态除磷试验表明复合除磷剂的最佳反应条件:投加质量浓度2g·L-1,吸附时间1h,水样pH值为5,温度25℃.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Langmuir和Redlich-Peterson吸附等温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等温吸附特征.硅藻土基复合除磷剂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 428 mg·kg-1,是一种潜在的高效环保型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70.
Taste and odor (T/O) in drinking water often cause consumer complaints and are thus regulated in many countries. However,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may exhibit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ward WO. This study proposed a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regional drinking water odorant regulation goals (ORGs) based on the odor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of the local pop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odor sensitivity to 2-methylisobomeol (2-MIB) by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Beijing, China was revealed by using a 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model to describe the odor complaint response to a 2-MIB episode in 2005, and a 2-MIB concentration of 12.9 ng/L and FPA (flavor profile analysis) intensity of 2.5 was found to be the critical point to cause odor complaints. Thus the Beijing ORG for 2-MIB was determined to be 12.9 ng/L.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local FPA panel can represent the local population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to odor, and that the critical FPA intensity causing odor complaints was 2.5, this study tried to determine the ORGs for seven other cities of China by performing FPA tests using an FPA panel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ity. ORG values between 12.9 and 31.6 ng/L were determined, showing that a unified ORG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This study presents a novel approach for setting drinking water odor reg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