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1篇
安全科学   7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163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探讨生物淋滤过程中污泥的脱水性能及其与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多糖(PS)的关系,以硫粉(S0)作为底物,设计了不同S0投量(0,2,4,6,8g/L)+10%接种物的实验组进行10d淋滤实验.结果表明:溶解态PN、PS含量和污泥比阻(SRF)在淋滤0~2d降低,之后呈上升趋势,结合态PN、PS含量在淋滤0~8d呈下降趋势,之后略微上升,且S0投加量越大,上述变化趋势越明显.统计结果发现,SRF与溶解态PN、PS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61、0.875,P<0.01).说明不同S0投加量导致溶解态PN、PS含量变化从而影响了污泥脱水性能,其中溶解态PS的变化对污泥脱水性能作用更大.S0投量为8g/L、淋滤时间为2d时,污泥脱水效果最佳,S0投量为2g/L、淋滤时间6d效果次之,SRF分别比原污泥降低58%和54%,又由于后者重金属去除率高于前者,推荐S0 2g/L,温度30℃,淋滤时间6d,pH值降至2.66为最适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2.
闫怡新  秦磊  高健磊 《环境工程》2019,37(6):146-149
剩余污泥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其进行提取和回收利用是污泥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碱热法、酸热法、酶法以及各方法的联合处理等技术的原理、操作参数、提取效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污泥蛋白提取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3.
利用预加热污泥(15℃~30℃)方式进行了柠檬酸脱水污泥冬季生物干化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脱水污泥预热至20℃时可使生物干化高温期维持5.5d且最高温度可达57℃,干化14d污泥含水率从70%下降至34.80%,同时结合水含量降低了65.58%,远高于其他预热组的44.39%~49.53%的结合水去除率.能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污泥预热至25℃的生物产热量最高,但预热至20℃时用于水分蒸发的能量利用率最高,占总消耗热量的82.62%.此外,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蛋白质和多糖分析显示,LB-EPS和TB-EPS中蛋白质与多糖的比值和污泥结合水含量呈正相关,高温期Slime-EPS、LB-EPS、EP-EPS层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说明蛋白质降解是柠檬酸脱水污泥生物干化的主要产热与脱水机理.  相似文献   
164.
为实现剩余污泥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采用从高温堆肥基质中筛选出的可产蛋白酶、淀粉酶等胞外酶的嗜热菌—热反硝化地芽孢杆菌对污泥氮源进行提取,分析反应时间、污泥含固率以及嗜热菌粗酶液接种量对蛋白质提取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水解过程中各因素对蛋白质回收率作用大小为:接种量>时间>含固率,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pH=7、T=60℃、t=8h、污泥含固率为4%以及嗜热菌接种量为20%,在此条件下污泥蛋白质提取率达到32.05%,氨基酸含量为359.6mg/L,多肽含量为1060.1mg/L,且污泥上清液粒径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65.
再生水中的N、P营养盐使再生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藻华暴发的风险,通过丝状藻去除再生水中的N、P营养盐,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再生水回用风险,实现资源化利用.光照强度会影响丝状藻的生长及藻细胞内的物质含量,从而影响藻类对再生水的脱氮除磷效果.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丝状藻生长及其去除再生水中N、P的影响,以水绵、结节鞘藻、丝藻和转板藻4种丝状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光照强度(0、2 000、6 000、8 000、10 000 lx)下,4种丝状藻在实验室配制的再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再生水中N、P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为8 000 lx时,水绵、结节鞘藻、丝藻和转板藻对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8.33%、64.87%、49.74%、79.32%;除水绵、丝藻在低光照强度时TP的去除率较低外,其他试验组均能有效去除再生水中的TP,去除率均在90%以上.(2)水绵、结节鞘藻、丝藻的饱和光照强度为8 000 lx,此时其生物质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质含量均最高,转板藻的饱和光照强度大于8 000 lx,低于10 000 lx.(3)再生水中培养的丝状藻,其体内蛋白质含量高于脂...  相似文献   
166.
再生水中的N、P营养盐使再生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藻华暴发的风险,通过丝状藻去除再生水中的N、P营养盐,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再生水回用风险,实现资源化利用.光照强度会影响丝状藻的生长及藻细胞内的物质含量,从而影响藻类对再生水的脱氮除磷效果.为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丝状藻生长及其去除再生水中N、P的影响,以水绵、结节鞘藻、丝藻和转板藻4种丝状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光照强度(0、2 000、6 000、8 000、10 000 lx)下,4种丝状藻在实验室配制的再生水中的生长情况及再生水中N、P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光照强度为8 000 lx时,水绵、结节鞘藻、丝藻和转板藻对T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48.33%、64.87%、49.74%、79.32%;除水绵、丝藻在低光照强度时TP的去除率较低外,其他试验组均能有效去除再生水中的TP,去除率均在90%以上.(2)水绵、结节鞘藻、丝藻的饱和光照强度为8 000 lx,此时其生物质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质含量均最高,转板藻的饱和光照强度大于8 000 lx,低于10 000 lx.(3)再生水中培养的丝状藻,其体内蛋白质含量高于脂...  相似文献   
167.
两级序批式反应器运行模式下平板膜污染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膜污染物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EPS、SMP对膜污染的影响等方面,对两级序批式反应器运行模式下的平板膜污染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表面及膜孔内部存在以球菌、杆菌为主的生物污染,膜表面的无机污染物主要是Fe、Na、Zr、Rb、Ca等化合物在浓差极化的作用下超过其溶解度极限后结晶形成的盐垢,膜表面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是蛋白质,是形成膜表面凝胶层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在膜面为伴随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吸附,从而引起膜通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68.
气态甲醛致小鼠骨髓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吸入性甲醛能否对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产生遗传毒性,以SPF级昆明雄性小鼠为材料,采用动态吸入方式连续染毒72h,取骨髓细胞,测定DNA-蛋白质交联.结果发现,随着甲醛浓度的升高(0、0.5、1.0、3.0mg·m-3),小鼠骨髓细胞DNA-蛋白质交联系数逐渐升高,0.5mg·m-3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0、3.0mg·m-3组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甲醛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69.
以赤子爱胜蚓为实验材料,探讨了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对赤子爱胜蚓(Esisenia foelide)的毒性.DEHP染毒剂量:0、0.2、0.4、0.8、1.6mmol·L-1,染毒2h后采用KCl-SDS沉淀法检测细胞匀浆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DEHP染毒浓度的增加,赤子爱胜蚓细胞匀浆的DPC系数显著升高(F=14.1,p<0.01),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0.8877,p<0.05),而MDA含量变化不显著,各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27,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浓度的DEHP暴露可使赤子爱胜蚓体细胞发生显著的DNA蛋白质交联,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70.
土壤宏蛋白质组学在揭示土壤微生物功能、代谢与环境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土壤样品的特殊性,土壤蛋白质提取步骤是限制土壤宏蛋白质组学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之一.本文从样品制备、提取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土壤蛋白提取方面的研究进展.一般来说,根据实验目的、蛋白种类及后续研究方法设计相应的分组成收集策略才能取得较好的提取效果.土壤总蛋白、胞内蛋白与胞外蛋白分别有不同的提取方法.总蛋白提取一般采用直接提取法;胞外蛋白不需要裂解;胞内蛋白提取方法有直接提取法和间接提取法等.裂解、浓缩、去除腐殖质的方法以及提取液、pH值的选择等也会影响提取效果.此外,简单介绍了土壤宏蛋白质组学的应用,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展望.表1参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