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79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006篇
基础理论   195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渤海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GC/MS测定了渤海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解析了PAHs的来源。结果显示:除了萘、苊烯、苊在部分样品中未检出之外,其他13种PAHs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总PAHs的含量范围为:(148.27~1211.81)10-9,平均值为507.1310-9。TOC(总有机碳)与总PAHs显著相关(R=0.66,P= 0.0002),表明TOC对研究区域PAHs的分布有重要作用。该海域PAHs以高环(4~6环)为主,轻重比值(LMW/HMW)表明该区域的PAHs主要来自高温燃烧源。分子诊断比值分析也表明,PAHs主要来自生物质、煤炭和石油燃烧。主成分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CA-MLR)表明,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煤炭燃烧源、交通源(石油燃烧)、焦化源和石油源,其贡献分别为54.3%,28.6%,13.4%和3.7%。  相似文献   
162.
根据2006年和2013年航次对瓯江口附近海域调查的资料,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和Cd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相比2006年,2013年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和Zn平均含量有所增加,但经student-t检验,两组结果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b和Cd有显著性降低;与国内外其它河口相比,其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从空间分布上看,两次调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同次调查中各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趋势相似.通过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性的评价表明,2013年调查海域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整体属于中度生态危害水平,较2006年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3.
以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对应指示的硅藻、甲藻、颗石藻等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和种群结构的历史变化,结合2001—2011年实测和遥感水体ρ(Chla)(Chla为叶绿素a)及SST(海水表层温度)数据,探讨了该湾浮游植物生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过去100多年间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总生产量(212.04~759.10 ng/g)〔以w(菜子甾醇)+w(甲藻甾醇)+w(长链烯酮)计〕和w(硅藻)所占比例(62.28%~87.13%)〔以w(菜子甾醇)所占比例计〕均呈上升趋势,而w(甲藻)所占比例(10.09%~27.98%)〔以w(甲藻甾醇)所占比例计〕和w(颗石藻)所占比例(1.97%~9.74%)〔以w(长链烯酮)所占比例计〕则呈下降趋势. 全球变暖背景下浮游植物种群变动通过改变南大洋对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 水体ρ(Chla)与沉积生物标志物指示的浮游植物总生产量均具有湾内高、湾外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湾内ρ(Chla)与SST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二者以2002—2003年和2009—2010年相对较高,SST分别为-0.30和0.01 ℃,ρ(Chla)分别为1.69和2.31 mg/m3;以2001—2002年和2010—2011年相对较低,SST分别为-1.19和-0.95 ℃,ρ(Chla)分别为1.08和0.79 mg/m3,表明该湾SST变化可较明显地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4.
贵州省不同类型污染区农业土壤中汞的分布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Hg是一种可以累积在生物体中的潜在有害元素,土壤中的Hg很容易通过食物链转移到植物和动物体内,但目前还没有证实其有利的生物功能.中国土壤Hg污染已经普遍发生,金属矿产的开采、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和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人类活动导致向环境中释放大量的Hg.土壤作为环境中Hg的汇,其Hg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65.
应用微量热法结合常规分析方法,研究了桂林会仙湿地沼泽底泥和水稻田微生物在800~4 000μg·g-1Cu2+胁迫下的热代谢活性及Cu2+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在w(Cu2+)为800μg·g-1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对Cu2+的固定/转化率分别为44.93%和34.59%,但在w(Cu2+)为4 000μg·g-1时则分别是93.16%和85.13%;Cu2+对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 043和2 325μg·g-1;水稻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低于沼泽底泥,在土壤及其微生物共同作用下Cu2+的固定/转化率随Cu2+浓度递增而升高;在相同条件下,水稻田和沼泽底泥土壤微生物的代谢速率在α=0.05或α=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湿地土壤用途改变后,土壤微生物在固定/转化Cu2+的作用上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6.
在土壤及底泥重金属测定中不同前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硝酸-双氧水和王水3种酸消解体系,电热板和全自动石墨消解仪两种方式对样品进行前处理,原子吸收和ICP-MS两种测定方法对土壤和底泥国家标准样品以及实际样品中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硝酸-高氯酸-氢氟酸体系可以使样品完全分解,王水浸提土壤和底泥样品的效率在60.6%—87.7%之间,是硝酸-双氧水浸提率的1.3倍.全自动石墨消解仪和电热板相比受热均匀、操作简单,原子吸收和ICP-MS均可对前处理后的土壤和底泥样品进行准确测定,不同实验室可根据硬件条件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7.
李靖  吴敏  毛真  吴迪  宁平 《环境化学》2013,32(4):613-621
将滇池断桥底泥在不同炭化温度(200℃—500℃)下制成热解底泥,用元素分析仪表征其元素组成.以诺氟沙星(NOR)、氧氟沙星(OFL)和双酚A(BPA)为代表化合物,研究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在热解底泥上的吸附行为,从而深入了解热解底泥的吸附特性以及其施用对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底泥随炭化温度的增加,芳香性升高,极性降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对NOR、OFL和BPA的吸附非线性增强.热解底泥的吸附性能比原始底泥更强,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对NOR的吸附依次减弱,对OFL的吸附变化不大,对BPA的吸附依次增强,这与热解底泥极性和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吸附质的极性相关.在原始底泥和热解底泥上,NOR和OFL的吸附均明显强于BPA,这主要因为NOR和OFL与底泥中无机矿物组分可通过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阳离子桥接作用使其吸附强于BPA,并且NOR和OFL相比于BPA官能团多且复杂.  相似文献   
168.
降雨中有机氯农药土壤-水界面迁移过程的实验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春艳  邰超  赵同谦  何晓琪 《环境化学》2012,31(12):1953-1959
以人工降雨实验模拟的方法,对有机氯农药在降雨过程中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过程中,表层径流中有机氯农药的输出量高于土壤渗流液.土壤径流中有机氯农药浓度的输出呈现先下降后平缓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影响着降雨过程中有机氯农药浓度的输出变化趋势.泥炭土径流中有机氯农药的输出量相对较高.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沿土壤剖面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其峰值出现在0—5 cm,反映了污染物的转移规律.泥炭土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最低.泥炭土、黄褐土和风沙土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第2次和第3次采样时间,但在30 d后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仍较高,表明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残留时间长,可能存在着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9.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4次采集珠江八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分析沉积物中DDTs(p,P’-DDE、P,P’-DDD、0,P’-DDT、P,P-DDT)和HCHs(α-HCH、β-HCH、γ-HCH、δ-HCH)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珠江8大人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总含量介于1.02—3.08μg·kg-1之间(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91μg·kg-1;HCHs总含量介于0.21—0.41μg·kg-1之间,平均值为0.31μg·kg-1。DDTs平均含量大于HCHs,其中P,P。DDT对污染的贡献最大,含量范围为ND~7.66μg·kg-1,平均值为2.12μg·kg-1。大部分样点伽(α-HCH)/w(γ-HCH)比值小于3,说明研究区α-HCH大都被降解,或者林丹正取代工业HCHs成为珠江口水环境中HCHs输入的主要来源;甜(DDT)/w(DDD+DDE)比值大于2,表明沉积物中除早期农药残留外,仍然有新的DDTs类农药输入。  相似文献   
170.
通过2010—2011年的监测建立了桂林盘龙洞坡地和洼地不同深度土壤CO2体积分数的季节性变化。监测土壤CO2体积分数空间上变化为:坡地80 cm>50 cm>30 cm;洼地80 cm>100 cm>50 cm>30 cm。监测土壤CO2体积分数时间上变化为2010年7月和2011年6月未CO2体积分数达到最高值,2010到2011年冬季为土壤CO2达到最低值。由于受到大气降水量急剧减少的影响2011年土壤CO2体积分数整体比2010年低。显示大气降水量也是影响土壤CO2体积分数的重要环境因素。为我国固碳减排科学的选择时间和空间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