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79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006篇
基础理论   195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51.
为探究不同水期河流底泥古菌群落结构特征,选取浑河底泥为研究对象,并于2014年4月(枯水期),9月(丰水期),11月(平水期)对浑河流域进行样品采样,通过PCR-DGGE技术获得3个水期古菌的DGGE指纹图谱,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平水期的古菌多样性和种群丰度都要好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多样性指数均高于2.10,种群丰度均高于0.94,且上游到下游均匀度波动平缓,数值维持在0.90左右,说明平水期浑河底泥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相对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期浑河底泥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并没有明显的地区特征,但3个水期位于城市段的采样点的古菌亲缘性较为接近.冗余梯度分析(RDA)结果表明,枯水期时水中BOD5、p H和DO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丰水期时水中的p H和NO-3-N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平水期时水中的TP和NO-2-N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2.
对采自盐城北部潮间带的241个表层沉积物样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r、Cd、As、Hg)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元素相关关系,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了污染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重金属Zn、Pb、Hg含量均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类沉积物标准,Cr、Cd、Cu、As含量在大部分站位也都低于一类沉积物标准,其中Cr仅在个别站位处达到二类沉积物标准,Cd、Cu、As在少数站位达到二类沉积物标准。2)研究区Cu、Pb、Zn、As四种元素在物源或迁移累积特征上具有相似性,Cd元素不受元素粒度控制律控制。3)研究区重金属总体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uPbCrZnHg。  相似文献   
353.
福州表层土壤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ECD方法检测福州市农田表层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和分布特征,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CHs和DDTs异构体及其衍生物检出率高于96%,其中HCHs残留量为1.26~26.64ng/g,均值为(4.81±4.87)ng/g,整体残留水平较低,DDTs的含量范围为0.52~158.29ng/g,均值为(16.44±26.24)ng/g,部分点位残留量较高;研究区不同区域表层土壤中HCHs、DDTs异构体及其衍生物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郊区市区,且市区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而郊区普遍存在三氯杀螨醇的输入,但都存在林丹的使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CHs生态环境风险较低,部分点位DDTs生态风险较高,应引起重视。该研究可为该地区土壤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4.
湖泊表层底泥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物的重要宿体,随着太湖流域各城市的发展,排入太湖的重金属污染物不断增加,并在底泥中持续淤积。通过2014年至2015年对太湖底泥中砷、汞、铬、铅、镉、铜、锌含量的调查,初步评价了太湖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和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355.
为了评估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市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首先采用了瑞士著名地球化学家Hakanson(1980)年提出的潜在生态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对2011年数学建模A题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市民健康状况的影响方式,提出了相对人口密度θ和污染效果指数χ,加以改进,并给出整体分布图。其实际意义为:通过这样的方法,评价在人口密度不均匀、污染效果变化的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市民健康的影响大小。  相似文献   
356.
杭州市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与环保疏浚深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金属是河道底泥疏浚要控制的重要污染物,而疏浚深度是生态疏浚工程中需要确定的关键参数.本文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河道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8处底泥柱状样,采用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底泥中Cu、Zn、Pb、Cd、Ni、A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在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累积指数法对各深度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累积性评估,利用本文提出的临界累积深度方法来确定合理的环保疏浚深度.结果表明,河道表层底泥中Cu、Zn、Pb、Cd、Ni、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5.16、342.40、55.34、3.61、34.06、36.70 mg·kg-1,Cd、Cu、As、Zn的有效态含量分别为0.007、3.37、0.095、20.76 mg·kg-1,重金属总量均超过了杭嘉湖平原土壤背景值,其中Cd污染最为严重.各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的变异系数为0.29~2.39,空间分布并不均匀.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随底泥深度的增大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受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污染及河道整治影响而呈不规则变化.各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为CdAsZnPbNiCu,其中,Cd污染等级为2~6级,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至极强污染.利用临界累积深度方法推算得到研究区域河道底泥环保疏浚深度为0~0.9 m.  相似文献   
357.
岩溶地下河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污染及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解重庆南山老龙洞岩溶地下河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分析了地下河上游及出口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的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总量在58.2~3 598 ng·g-1之间,大部分在100~5 000 ng·g-1之间,处于中等到高污染水平;从组成来看,老龙洞组成以2~4环为主,占到75.1%,仙女洞以4~6环相对富集,其比例为56.6%;老龙洞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于上游水体传输及地表土壤的输入,PAHs在地下河管道中的迁移表现为2~3环PAHs迁移距离远,4~6环的PAHs被强烈地吸附于沉积物中,迁移能力不足,从而富集于地下河管道中;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老龙洞沉积物PAHs很少产生负面生态效应,而仙女洞沉积物产生负面生态效应概率较大,一旦PAHs逐渐往下游迁移,将对下游的生态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358.
河道黑臭污染简易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道黑臭主因是底泥和水体在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目前,河道黑臭评价主要采用多因子黑臭指数法(NH3-N、COD、DO等),但NH3-N、COD难以在现场快速测定,也无法定量袁征底泥黑臭程度.本文选取能够现场快速监测的氧化还原电位ORP作为独立黑臭评价指标,分析论证了ORP与部分黑臭因子DO、S∞、PH、SO4=的相关性,结果表明,ORP与pH、SO42-、DO、S2-相关性较好,可以单独作为水体和底泥黑臭现场监测评价指标,用于入河污水、河道水体与河道底泥黑臭度的现场快速监测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59.
以湘江底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湘江底泥解吸氨氮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溶液pH处于中性时氨氮的解析量最小,酸性或者碱性条件都能够使氨氮解析量增加;温度越高,氨氮的解吸量越大且解吸初期的速度越快,能够更快的达到解吸平衡状态;泥水比的增大虽会使上覆水的氨氮浓度升高,但单位底泥的氨氮的解析量会减小;粒径对解吸的影响是2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湘江底泥解吸氨氮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模型和扩散方程不能很好的描述底泥对氨氮的解吸过程,Elovich方程能够较好的描述解吸过程。  相似文献   
360.
随着我国天然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原位钝化技术已渐渐运用到水体修复当中,文章综述了各种钝化剂的作用机理,处理过程中的优缺点、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并结合环保疏浚的具体情况,提出将原位钝化技术运用在疏浚过程中的一种新思路,值得广大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