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79篇
安全科学   42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006篇
基础理论   195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31.
在(25±1)℃水温条件下,以纺织印染废水及其底泥水提液为试验相,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分析了纺织印染废水及其底泥对太湖花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计算了印染废水和底泥水提液对花早期发育各阶段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可允许毒物浓度(MATC)、半数效应浓度(EC50)、LD50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高浓度纺织印染废水和底泥水提液对花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对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最大,96h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19.61%和44.83%.胚胎发育前期对纺织印染废水及其底泥水提液的敏感性高于胚胎发育后期.印染废水和底泥水提液对花早期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一定的致死和致畸毒性作用,且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花受精卵孵化率降低,胚胎发育延缓、畸形及仔鱼运动性差、死亡率增高.  相似文献   
832.
南四湖底泥污染及其变化过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研究南四湖形成以来的污染变化过程,对微山湖、独山湖两湖底泥剖面的同位素测年、沉积速率进行了测定并作了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和重金属指标的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湖泊形成以来2000余年的污染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历史上污染变化受到黄河泛滥、开挖运河等事件的影响,近20年受现代工业污染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33.
我国农村河道底泥氮磷元素蓄积严重,物化修复技术存在污染物去除不彻底、易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等问题。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能抑制底泥污染释放,还能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强化水体自净功能。构建了由"玉米秸秆生物炭固定化脱氮菌-苦草/伊乐藻-中华田园螺"组合的泥水界面复合微生态系统,并探究了该系统对底泥和上覆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系统能有效降低底泥中的氮磷污染,运行62 d后底泥OM、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5.41%、77.40%和54.98%,可将OM、TN、TP严重污染水平的底泥分别修复至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清洁水平;同时微生态系统对上覆水氮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上覆水NH4+-N、TN浓度均达到GB 3838—201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标准。微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了河道底泥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底泥污染的Chloroflexi (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降低,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Proteobacteria (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提高。  相似文献   
834.
利用磷脂脂肪酸表征白洋淀沉积物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黎明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1):1875-1880
以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了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支链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细菌总数平均值为4.24×109个/g(以干重计),是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主体.厌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是细菌的主要类型,同时存在较高的好氧细菌生物量.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对沉积物细菌生物量及多样性影响显著,磷可能是影响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及丰富度的限制性营养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白洋淀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35.
王茜  刘永侠  庄文  陈青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5):1968-1982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规模最大,同时也是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之一.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最大的调蓄湖库.本文研究了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铍(Be)、锑(Sb)、铊(Tl)的含量分布与赋存形态特征,并结合多种方法评估了其环境风险.结合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定义了Be、Sb、Tl的毒性系数.研究表明,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Be和Sb的平均含量略高于环境背景值,而Tl的含量低于环境背景值.赋存形态分析表明,残渣态Be、Sb、Tl的占比分别超过了65%、70%、84%,而酸可溶态百分含量非常低,可移动性与生物可利用性均不强.结合上述风险评价方法可知,Be、Sb、Tl在南四湖表层沉积物中富集程度较低,生态危害性较小.Be、Sb、Tl均以自然来源为主,人类活动来源为辅.Sb的人类活动来源明显不同于Be和Tl,可能主要为大气沉降.Be、Sb、Tl在沉积物中的分布状况不同程度地受到粒度、有机碳、铝及铁锰氧化物等的制约.  相似文献   
836.
太湖底泥的空间分布和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太湖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泊,周围有数十条入湖河流,陆地风化物质被携带入湖即形成了底泥,由于湖底地形的差异。底泥在湖中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在湖的西部存在一条南北向分布,宽度不等的古河道,底泥主要分布于古河道,在湖的沿岸和东太湖也有分布,根据估算,太湖底泥的蓄积量约为13.5亿m^3。太湖周围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湖泊的富营养化,太湖底泥中的营养元素不断增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水体释放,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引起连续多年春夏季节的蓝藻爆发,经过政府的源头控制和治理。目前富营养化状况初步得到遏止,并有改善的迹象。但底泥中的营养元素可以在很长时间内释放,因此富营养化的治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837.
胡兰文  陈明  杨泉  陶美霞  杨涛 《环境工程》2017,35(12):115-118
底泥是水体中重金属的主要富集地,底泥中重金属是水生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今,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介绍了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河流、湖泊等水体底泥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总结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对底泥重金属修复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国内外各学者对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38.
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来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检出17种3~5环的多环芳烃(PAHs)及部分烷基菲化合物,所检测出的PAHs的总浓度在222.1~776.3ng/g之间,与其他海湾分布相比,含量相对偏低.由多环芳烃参数菲/蒽、荧蒽/芘等比值指征北黄海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苝在多数表层沉积物中被检出,表明陆源物质在北黄海积累,其主要来源为鸭绿江携带入海的陆源物质.  相似文献   
839.
The levels of six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 in surface sediment and their vertical variations in dated sediment cores from the Haihe River were investigated; studied substances included 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perfluorononanoic acid(PFNA),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perfluorodecanoic acid(PFDA),perfluoroundecanoic acid(PFUnA),and perfluorododecanoic acid(PFDoA).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PFAS concentration in surface sediment ranged between 0.52 and 16.33 ng/g dry weight(dw) with an average of3.47 ng/g dw,with PFOS and PFOA as the dominant PFASs. In general,the PFAS concentrations in the mainstream increased from the upper to the lower reaches,except that a drop occurred downstream of the Erdao dam. Although the PFASs in the sediment cores did not show a clear decreasing or increasing trend with depth,the three cores had a similar vertical variation.The PFAS level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the surface sediment,and reached the first high point at8–20 cm as a result of the wide use of PFASs from 1990 to 2000. After that the PFAS levels decreased,and then increased to a second high point at about 40–48 cm,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the leaching of PFASs in sediment. Because PFASs have hydrophilic groups and relatively high solubility,the PFASs will transfer from the upper to lower layers of sediment when water infiltration occurs,leading to the fluctuation of PFAS levels in sediment core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both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sources and transfer processes of PFASs in sediments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PFASs in sediment cores.  相似文献   
840.
太湖河道水深对底泥营养物质再释放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中的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是影响河道水环境重要因素.太湖河口及调水区河流底泥氮磷的释放扩散受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用直水槽模拟河道的水动力条件改变,通过实验研究总磷、总氮在不同水深条件下水体中的浓度变化情况,探究底泥中营养物质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释放规律.本文从水流底部切应力和底部压强的角度,分析研究上覆水中总磷、总氮的平均释放速率.结果显示上覆水中的总磷随着底部切应力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增大,随着底部压强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减小,即与水深的变化成负相关;总氮则随着底部压强的增大,平均释放速率增大,即与水深的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