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87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良好的表观性状是城市水体发挥景观功能的基本条件,现今封闭景观水体的表观受污染严重。以景观园林师陶园内的封闭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半年的现场观察和水质监测,运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水体表观污染的历程,并进行了表观污染指数(SPI)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以了解表观污染机制。研究发现,封闭水体的表观污染程度随季节变化明显,SPI与温度(T)、浊度、腐殖酸(UV254)、叶绿素a(Chl-a)均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DO)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951、0.595、0.849、-0.699。结果表明,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以及浮萍和藻类的竞争性生长会导致水体颜色和浊度异常,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的严重表观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22.
为了研究复合粒径对松散煤体自燃的影响,利用自制试验装置对复合粒径松散煤体进行了绝热低温氧化试验。采用破碎机制出粒径分别为1~3 mm、3~5 mm、5~7 mm、7~9 mm、9~11 mm及11~13 mm的6种基础煤样。依据基础煤样进行煤炭自燃试验,试验共分为三大组:第一组为各基础煤样的单独氧化试验;第二组为某两基础煤样按1∶1、1∶2、1∶3、2∶1和3∶1比例混合制成复合煤样的氧化试验;第三组为基础煤样1与其他各基础煤样分别按1∶1混合制成复合煤样的氧化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对煤样的温度及试验装置出口氧气体积分数进行监测,得到了各类煤样温度及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随煤样加权粒径的增加,煤样的平均氧化升温速率和在同一温度下的耗氧速率减小,耗氧及温升拐点出现的温度也逐渐升高;复合煤样的氧化升温过程受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共同影响,当加权粒径小于6.35 mm时,孔隙率的影响较大,当加权粒径大于6.53 mm时,比表面积的影响较大;复合煤样加权粒径越小,各粒径煤样间的相互影响越强;复合煤样中各煤样间的粒径差距越大,煤样间的相互影响越弱。  相似文献   
23.
凋落叶作为森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溶出的大量有机质也是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的主要来源之一。研究森林凋落叶溶出DOM对PAHs增溶作用的影响有利于合理预测及评价森林土壤中PAH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本研究采集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人工林的4种常见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的新近凋落叶为试验材料,研究其DOM含量、组成与性质,对比分析了不同凋落叶DOM对菲的増溶作用及其与DOM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凋落叶的可溶性有机碳(DOC)质量分数在C 11.61~36.25 mg·g-1之间,其中尾叶桉的含量最大,湿地松最小。尾叶桉和木荷DOM的主要组分是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酚(SP),两者总C量占DOC的比例超过47%,而大叶相思和湿地松中SS和SP两者总量所占比例均低于30%。另外,4种凋落叶DOM的质量分数(以C计)与其电导率的线性关系图中有明显转折点,说明它们均具有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凋落叶DOM在临界胶束浓度(CMC)之上对菲具有不同程度的増溶作用,其与菲的结合系数(logKDOC)的大小顺序为尾叶桉(3.05 L·kg-1)>木荷(3.02 L·kg-1)>大叶相思(2.79 L·kg-1)>湿地松(2.54 L·kg-1),这表明尾叶桉和木荷DOM的增溶作用明显高于大叶相思和湿地松DOM。经分析表明,logKDOC与各DOM在254、280 nm处的特征紫外吸光度值(SUV-A254、SUV-A280)及其SS、SP的相对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A240/A420、A254/A400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DOM的芳香化程度越高,分子量越大, SS与SP所占比例越高,其对菲的増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4.
污染土壤微观结构研究中,室内试验制备的土样比较理想,而实际污染现场的土质极其复杂。为研究现场重金属污染土壤微观机理,开展了铅、砷、镉污染等重金属污染土基本物理性质指标试验和微观结构测试。首先,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MS)测定现场土样污染物类型及含量,建立现场土体重金属含量分布;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表面微观形貌试验,揭示污染土表面微观形貌,并通过颗粒(孔隙)及裂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PCAS)定量分析土体试样的孔隙率,分析试样孔隙随重金属污染含量的变化规律;最后,从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及土壤性质方面分析土体微观形貌的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25.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PARAFAC)及紫外-可见光谱技术(UV-vis),对苏州古城区内不同污染状况的景观河道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征和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内景观河道水体总体上表现为氮、磷营养盐污染.水体中的DOM解析出4种荧光组分,分别为自源类色氨酸C1(λEx/λEm=235(290) nm/349 nm)、陆源类腐殖质C2(λEx/λEm=250(315) nm/403 nm)、类色氨酸和酪氨酸的混合物C3(λEx/λEm=230(275) nm/319 nm)和UVA类腐殖质C4(λEx/λEm=240(350) nm/459 nm).相关性分析表明各个组分之间具有同源性,荧光组分与氮类营养盐和叶绿素a (Chl a)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DOM与氮营养盐迁移转化、藻类活动有关.景观河道DOM中类蛋白类物质含量最多,类蛋白类物质的总荧光强度比例为66.36%~76.84%,类腐殖质荧光强度比例为23.15%~34.74%.在4种污染类型水体中,组分C1和C4含量没有明显差距,组分C2和C3含量差距较大,有机主导型水体中C2含量最大,无机主导型水体C3含量最大.同时分析了水体中DOM的荧光指标和吸收光谱指标,发现各种表观污染类型水体中荧光指数FI、自生源指数BIX均较大,且腐殖化指数HIX小于3.5,腐殖化程度弱,主要为内源;有机主导型水体中吸收系数a254最大,芳香性最强.各种类型水体中吸收系数比值E2/E3均小于3.5,E2/E4较大,光谱斜率比值SR大于1,DOM相对分子量较小,河道水体DOM的来源中内源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26.
利用实验室制备的镁铝阴离子粘土材料,研究其吸附水中腐殖酸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10~40 mg/L及温度298~323 K的范围内,阴离子粘土对水中腐殖酸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阴离子粘土对腐殖酸的吸附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吸附是吸热反应,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略有增加,但吸附表观活化能只有15.36 kJ/mol,说明温度对此吸附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太阳光/电-Fenton法降解H-acid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太阳光/电-Fenton法降解染料中间体H-acid模拟废水的表观动力学研究,通过对不同初始H-acid浓度和Fe2+浓度体系以及不同初始电压浓度体系反应的分析,确定该反应的表观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参数,为该技术降解H-acid废水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在固定初始pH值、支持电解质Na2SO4为0.10...  相似文献   
28.
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下的老化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霞  李晓刚  张三平 《环境技术》2006,24(6):19-22,25
本文采用交流阻抗测试技术、傅立叶红外测试技术研究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我国典型大气环境(武汉、拉萨)下户外降解规律,分析了其降解机理,比较了不同地区的环境老化强度,并探讨了丙烯酸聚氨酯涂层降解过程中电化学等效回路模型的转换问题.结果表明:(i)随曝露时间的延长,涂层的孔隙率增加、孔隙结构增大,体系由一个时间常数特征转为两个时间常数特征,涂层内逐渐形成了腐蚀性离子通往基底金属的通道,基底金属发生腐蚀,随金属腐蚀产物的增加,金属/溶液双电层电容逐渐被具有弥散效应的电容元件替换;(ii)丙烯酸聚氨酯涂层抗蚀性能的降低主要由涂层内高分子链节的断裂所致,随曝露时间的延长,在仲酰胺处发生断裂,生成了新的基团伯酰胺;(iii)丙烯酸聚氨酯涂层在拉萨地区的降解速率较武汉地区快.  相似文献   
29.
区域氮、磷、镉、砷输移变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基于土壤表观平衡模型,以珠三角流域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农田为典型研究区域,构建农田小区尺度土壤表观氮、磷、镉、砷平衡模型,对4种元素在土壤中输移结构和平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4种元素的主要输入途径是施肥,而输出的主要形式各有不同。其中,氮、磷主要输出形式是作物富集输出,输出占比分别为57.5%和39.0%;镉、砷主要输出形式分别是地表径流和作物富集输出,输出占比分别为66.7%和10.7%。研究区域4种元素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土壤富集现象,农田小区尺度氮、磷平衡处于盈余状态,而镉、砷平衡处于亏损状态,4种元素的平衡强度分别为37.40、8.88、-1.35和-20.50 kg/(hm2·a),仅氮、磷未超过当地土壤环境安全阈值。分析试验农田中5类蔬菜各部位镉、砷富集情况发现,砷的富集系数均达到70.0%以上,而镉的富集只在辣椒叶中较为突出,富集系数达到57.5%。研究显示,应重视肥料输入的有效利用,加强农田灌溉水、农作物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的监测,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30.
以佛山市大沥镇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表观污染指数法及表观污染类型的分类方法,从污染程度和污染类型2个角度对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河道水体表观污染状况及污染源进行评价,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定量解析污染源。结果表明:佛山市大沥镇河道水体表观质量整体不佳,表观污染类型以混合主导型为主,夏季和晚春的表观污染程度重于早春。不同片区水体表观状况从优至劣依次为镇水围片区>白沙片区>盐联围片区>黄岐盐联围片区>谢边涌及香基河片区>泌冲片区>后海片区。退潮时段河道水体表观质量较差,且涨退潮对镇南部河道水体表观质量影响较大。不同表观污染类型河道的污染源类型及贡献率不同,有机主导型(黑臭)的主要污染源为点源污染(52.61%);有机主导型(水华)的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35.98%);营养主导型的主要污染源为种植业污染(51.43%);无机主导型的主要污染源为地表径流(41.50%)。研究显示,大沥镇河道水体表观污染时空变化较为显著,不同表观污染类型的污染源具有差异性,需分类治理,从而改善水体表观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