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447篇
安全科学   199篇
废物处理   69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945篇
基础理论   201篇
污染及防治   199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时萃取液初滤液弃去量进行了探讨。经试验,应弃去前二杯10mm比色皿所接的滤液,将第三杯滤液用于比色,其结果准确可靠。另外,对不同部门生产的标准溶液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采用国家环保部生产的标准样品进行量值溯源、考核、比对或仪器校正等也均应采用其相同标准溶液配制系列所做的曲线方程进行结果计算。  相似文献   
992.
分别应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改性中性氧化铝对甲基对硫磷这种疏水性环境污染物进行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氧化铝对甲基对硫磷的吸附行为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及环境中pH值有关.原中性氧化铝对甲基对硫磷的吸附能力较小,加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调节pH值后其吸附能力增强.氧化铝对3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性能有所不同,在中性条件下,对SDS的吸附量最大,对CTMAB的吸附量最小;当介质pH为4时,氧化铝对SDS或SDBS的吸附量都有所增大,对CTMAB的吸附量则下降.甲基对硫磷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同时存在于溶液中时,产生协同效应,使氧化铝对甲基对硫磷的吸附能力有所提高.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氧化铝对甲基对硫磷的吸附能力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993.
李济吾  朱利中  蔡伟建 《环境科学》2007,28(11):2642-2645
探讨了微波辐照时间、CPC浓度对微波合成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及CPC在有机膨润土合成过程中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结果表明,微波辐照90~120 s时,CPC在膨润土的饱和吸附量与常规合成的相当,达0 .001?63 mol·g-1,当微波辐照2 min时,CPC浓度为1 .20 mmol·L-1时,合成的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达到最佳的2 .44 nm,有机碳含量达23 .45%; AFM分析表明微波不会破坏膨润土的层状结构;微波对CPC在膨润土上的吸附有较大的影响,可提高吸附反应速度常数107 .6倍,并降低体系的自由能.  相似文献   
994.
水厂中投加粉末活性炭时,由于反应时间非常短,其吸附动力学行为的确定非常重要.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2-甲基异莰醇(MIB)及土臭素(geosmin)时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只要通过1组吸附动力学实验取得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利用均相表面扩散模型HSDM对不同投量下粉末活性炭的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有效的预测,并结合原水中MIB或geosmin的初始浓度、需要处理达到的目标浓度以及粉末活性炭接触时间,确定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  相似文献   
995.
颗粒物表面酸碱特性与孔表面分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电位滴定试验,证明了5种颗粒物的表面存在着一定量的OH-受体,其表面位浓度(Hs)在0.1219~0.3134 mmo.·L-1之间,表面位密度(DoH)在0.8586~2.1305个·nm-2之间,且不同采样点的颗粒物,其表面位浓度和表面位密度差别很大.所采集的5种颗粒物的孔结构接近平行板狭缝,孔尺寸分布不是均一的,平均孔径分布范围较宽(1.8~76nm);BET比表面积为9.5669~34.5605 m2·g-1,累积脱附孔体积为0.01729~0.06711 cm3·g-1,BJH脱附平均孔径为5.6768~7.7388nm,处于中孔范围,且平均孔径均大于其PSD峰值对应的孔径.通过分形FHH方程模拟N2吸附和脱附等温线数据计算出这些颗粒物的孔表面分形维数Ds比较接近(2.68~2.82之间),但它们的分形标度区间不同.另外,采用热力学模型和分形FHH理论计算出的表面分形维数的差异主要归因于这些样品孔尺寸分布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996.
代谢表面活性剂菌处理含油污泥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采用异位生物修复技术堆肥法,对某炼厂油泥进行生物修复处理研究.用微生物代谢的表面活性剂对油泥进行预处理,洗脱油泥中部分油分后进行堆肥试验,投加从油田含油土壤中获得的以石油为唯一碳源、代谢高效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微生物C-2菌、F-2菌以及无机营养物和疏松剂(锯末),降解油泥中的石油污染物.经过外源微生物和内源微生物共同作用120 d,油泥中的石油烃总量由22 910 mg/kg下降到3 000 mg/kg以下.试验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降解前后石油组分的变化.菌株经传统方法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997.
以污水厂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强效去除为目的,本研究构建了电凝聚臭氧化耦合(E-HOC)体系,明确了该体系对污水厂二级出水及布洛芬的处理特性,探明了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5条件下,E-HOC工艺对二级出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优,相较于臭氧氧化、电絮凝工艺、预臭氧化-电絮凝工艺、电絮凝串联臭氧工艺以及化...  相似文献   
998.
灰水的处理与回用是保障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中水循环的关键,研究中采用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处理尿液源分离后的CELSS灰水,考察了废水处理效能及微生物群落演替特征.结果发现,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主要为类色氨酸、表面活性剂类和类腐殖质,COD去除率可达65%~75%,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去除率高达80%以上,有效解决了表面活性剂积累问题,但高温和低水力停留时间(HRT)条件会降低处理效能.高通量测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降解相关菌群是保障污泥降解性能的关键,Synergistes、Citrobacter为关键降解细菌;但高温和低HRT条件会抑制降解,导致表面活性剂积累和有机物去除率下降.表面活性剂的累积会引起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关键菌群由接种污泥中的Methanosarcina、Syntrophomonas、Keratinibaculum等嗜热产甲烷类菌属逐步演替为Proteiniclasticum、Pseudomonas、Aminobacterium、Citrobacter、Desulfovibrio等菌属,产甲烷菌特别是Methanosarcina受到显著...  相似文献   
999.
作者设计了一种含有表面衍生官能团的生物质材料,用于吸附印染、脱硫等废水中的可溶性铅污染。在500℃热解下,采用熔盐法制备生物炭材料,其产率接近40%,具备介孔/大孔杂化特性,比表面积接近300 m2/g。通过高锰酸钾改性,发现其对Pb2+的最大吸附量可以达到商业活性炭的8倍。研究初始pH、吸附时间、污染物浓度等因素对生物炭吸附Pb2+的影响,发现生物炭对Pb2+的吸附倾向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结合生物炭吸附剂使用前后的材料表征,阐述了包括静电作用、π-π作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在内的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还表明生物炭BC-B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快速有效地吸附Pb2+,在生物炭投加量=0.5 g/L、[Pb2+]=400 mg/L、pH=7的条件下对Pb2+的最大吸附量达到440.0 mg/g。同时循环再生实验和工业废水应用实验证明,该生物炭在治理含重金属的酸性工业废水中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是目前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其中金属氧化物是催化臭氧化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因价格便宜、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备受关注。由于催化反应机理复杂,臭氧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分解产物多样,同一种催化剂的催化臭氧化机理存在争议。文章讨论了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化中发现的多种机理,主要包括羟基自由基机理、超氧自由基机理、表面络合配位机理和表面氧原子机理;催化剂表面性质影响臭氧分子的分解方式,分别探讨了表面羟基和表面氧空位存在时对催化反应机理的影响,发现表面羟基和氧空位的存在可以促进臭氧分子进一步解离,在诱导臭氧分子分解中起关键作用;讨论了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化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