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272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的周年变化规律,并以休闲地和几种一年生作物地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雨季降水对苜蓿地土壤水分的补给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土壤贮水量动态与年内的降雨周期相吻合,但总体上朝着土壤不断干化的方向发展;②经过一个雨季,苜蓿地的土壤贮水量与平均含水量分别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休闲地与4月份持平;③相同的降水对不同作物地的补给效果不同,以3m土层计算,苜蓿地的农田蒸散量与谷子、玉米相当,比豆子地高,但要低于高粱地;④长期种植苜蓿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干化土地的水分恢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2.
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同恢复植被类型的固碳特征,比较恢复年限和坡向因素对植被碳汇效应的影响,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选取了6种典型植被类型(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及其构成特征.结果表明:①半干旱黄土区植被恢复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不同植被组分(地上生物、地下根系和枯落物)碳密度均表现出乔木>灌丛>草地>农地的变化特征.农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1355.5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91.4%、125.2%、144.0%、124.5%和232.6%.②草地、沙棘、柠条和山杨的不同植被组分碳密度和不同土层(0~5、5~20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恢复时间的推移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趋势.③坡向对农地和草地植被碳密度无明显影响,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不同坡向间的植被碳密度差异明显.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明显的阴阳坡差异,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阳坡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阴坡减少了22.9%、34.3%、75.8%、49.1%、22.4%和69.4%.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明显,其中农地最低(2022.1 g ·m-2),草地、沙棘、柠条、刺槐和山杨较农地分别增加了48.7%、152.8%、125.1%、166.3%和530.7%.生态系统各组分碳密度总体表现为:土壤层>地上生物层>根系层>枯落物层.土壤有机碳构成了农地、草地、沙棘、柠条和刺槐碳密度的主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67.0%、86.3%、59.7%、72.7%和56.5%.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科学管理生态系统碳库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讨伊犁盆地风成沉积物质来源特征,对伊犁地区昭苏黄土剖面代表性样品各个 粒级全岩、酸溶组分和残渣组分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粒级组分全岩样品 的稀土总量(ΣREE)的变化范围为114.61~178.37 μg·g?1,剖面中各个粒级组分稀土球粒陨石标 准化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存在明显的Eu 负异常,Ce 无明显异常。各个粒级组分酸溶残渣 稀土特征与上述全岩特征类似。酸溶组分稀土的上部大陆地壳标准化呈现稳定的中稀土富集。 随着各组分粒级变粗,酸溶组分稀土占全岩比例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从<2 μm 组分到 16 ~32 μm 组分比例渐次降低,而后从16 ~32 μm 组分到>63 μm 渐次升高,这主要反映了以西风 为代表的远源输送体系和以近地面风为代表的近源输送体系下两种来源的碎屑碳酸盐稀土的混 合。本文不同粒径和赋存形态下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了利用风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反映源区物质 特征存在一定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4.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恢复植被是遏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SOC,TSN)积累的重要措施。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基础,分析了主要植被类型的SOC,TSN变化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的辽东栎群落SOC含量为29.5g/kg,其次为黄刺玫,狼牙刺群落11.6~21.3g/kg,铁杆蒿(+长芒草)群落为8.4~10.6g/kg。人工建造的刺槐林5.53~11.9g/kg,小叶杨12.8~18.4g/kg,沙棘群落为8.7g/kg,仁用杏为4.7g/kg,苹果园SOC含量3.4~3.9g/kg,退耕苜蓿为4.2g/kg,耕地3.3~4.8g/kg。自然恢复的灌丛群落和人工乔木群落可有效地改变坡面SOC含量与分布。土壤有机碳氮具有显著线性关系,而C/N比例和作用区间随着农田到林地的演变而变大。  相似文献   
105.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划分为县域、县域上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与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乡镇尺度,结果表明:①各个尺度下有机碳含量均偏低,完整地貌单元尺度与乡镇尺度有机碳均值与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不同;②高山区随着尺度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变异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低山丘陵区与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减小,插值图表现出较小的研究面积有机碳含量信息更丰富;③县域尺度上海拔与土壤类型是导致变异的主控因素,在丘陵沟壑区,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海拔、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田面坡度、坡向)对其影响都不显著;在低山丘陵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海拔与土壤类型,而乡镇尺度上转化为田面坡度;在高山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土壤类型,但乡镇尺度上其主要影响因素变为土壤侵蚀程度。  相似文献   
106.
为实现污泥的减量及资源化利用,介绍了近年来污泥处理处置的一些新方法,主要通过污泥源头控制和预处理方法实现污泥的减量化;同时结合污泥和西北黄土地区的各自特点重点探讨了污泥资源化方式和污泥在西北黄土地区农林用的可行性,以期达到改善黄土贫瘠特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7.
黄土高原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与改良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田间试验、定位观测和野外调查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位于晋西北黄土丘陵区的砖窑沟试验区土壤资源特点及采用改良利用措施后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类型多,肥力低。低产原因主要是:土质过砂,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多灾,侵蚀严重,经济贫困。通过修建水平梯田,实施快速培肥技术;实行以有机肥与氮肥为主的优化施肥方案;蓄水保水,合理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环境条件。根据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在该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改土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108.
本文对东海西北部海域布设了八个站位进行了表观铜络合容量的测定,得到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51.4~363.0nmolCu/dm^3之间,平均值为132.6nmolCu/dm^3。得出了各站位的表观铜络合容量在黄海沿岸水的方向上依次减小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水文、生物,化学方面的有关调查结果对这一分布规律的原因作了探讨。指出受长江径流影响及上升流的存在使R1-1站营养盐含量高,生物量丰富,表观铜络合容量也相  相似文献   
109.
主成分分析法在窖水水质变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中的DO、浊度、NH3-N、高锰酸盐指数、TP、UV254、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等8个水质指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氨氮、高锰酸盐指数、UV254、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影响窖水水质的主要因素。雨水进入水窖后,会使窖水水质变差,随着时间的增长,窖水水质会逐渐变好,分析结果与实际检测情况一致,证明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西北黄土地区集雨窖水水质评价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黔西北土法炼锌矿区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对黔西北土法炼锌四个矿区周围的土壤和植物(蔬菜和作物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壤和植物重金属(Zn、Cd、Pb、Cu和As)污染现状进行了监测与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四个土法炼锌矿区除野马川的土壤属于中度污染外,其余全部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并且Cd是每个矿区的主要污染元素;土法炼锌矿区周围的蔬菜已全部受到严重污染,综合污染指数在10.83~40.67之间,属于重度污染,蔬菜污染主要以Cd为主,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54倍;矿区周围其他植物如土豆、玉米和绿肥等中的重金属亦严重超标,主要以Pb污染为主,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366.75倍.说明矿区土壤中种植作物的生长及食用安全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影响,对居民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