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92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社会与环境   8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31.
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对于保障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惠益分享理念定位、调整范围和规制模式3个方面。为此,应适当定位法制理念,确立全过程监管原则,调整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规制范围,实现惠益信息类型化,加强国家对惠益分享协议的监管以实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平衡,协调惠益分享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达成生物遗传资源的有序与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32.
环境污染治理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不同要素偏向的技术进步是否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在其中又扮演何种角色,值得进一步探究。该研究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出有偏技术进步指数,并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劳动-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2005—2020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使用资本、能源、节约劳动,并向着节约能源方向转变。(2)有偏技术进步能直接减少本地环境污染,也能间接改善邻地环境质量,对环境污染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劳动-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本地环境污染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本地和邻地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改善“本地-邻地”环境质量。(3)环境规制在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环境污染影响中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增强了资本-能源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本地和邻地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二者表现出较好适宜性,更能诱发技术进步偏向节约能源,激发出对“本地-邻地”更强环境污染治理效果。(4)有偏技术进步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33.
为了揭示当前中国农户在施药决策时对绿色与经济目标冲突的处理能力和倾向,并厘清其如何影响其实际施药行为,找到引导农户主动实施农药减量化行为的着力点和有效途径,基于悖论理论,从悖论思维能力出发构建农户农药减量化行为概念模型,以过量用药关注度衡量悖论识别程度,以规制感知衡量悖论包容程度,该研究利用陕西省402份种粮小农户数据,采用PLS-SEM模型检验农户悖论思维能力、过量用药关注度和规制感知对农药减量化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1)悖论思维能力对农户整体农药减量化技术(方法)采纳程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当前种粮小农户的悖论思维能力总体偏低。(2)对于农药包装专门处理行为,悖论思维能力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对于减量技术采纳行为,悖论思维能力会通过提升过量用药关注度和非正式规制感知来促进实施;对于减少用量行为,则没有显著促进作用。(3)相比正式规制感知,农户对非正式规制的感知能显著促进其实施减量化行为。基于此,提出树立目标有效融合典型并利用其社会影响提升农户悖论思维能力与过量用药关注度、通过创新绿色生产激励手段加强非正式与正式规制有效配合的政策建议。该研究为系统性认识和分析农户亲环境行为目标执行悖论...  相似文献   
234.
法治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强调个体规制是环境法治对法治传统的一种承继,但整体观下的总行为规制理论认为强化个体规制并不能决定污染总排放的下降。因此,文章以2015年《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为节点,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环境保护法》修订前后中国环境司法强度和污染排放的变化,并进一步对二者间的相关性进行讨论,以期为总行为规制理论与环境法治的未来革新提供更为夯实的理论基石。文章通过研究得出了一个反常识的结论:《环境保护法》的修订显著提升了中国各省份的环境司法强度,显著降低了各省份的污染总排放量,但环境司法强度与污染总排放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即时或延时相关性。该结论意味着:传统环境法治强调且确实提升了个体规制的强度,但强化个体规制并不能成为减少污染总排放的充分条件。因此,环境保护法律应当实现“从个体转向整体”的革新,在坚持个体规制的同时,让地方政府为辖区内所有个体的总行为负责,确保总行为产生的污染排放结果处于环境承载力之内。  相似文献   
235.
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复杂而紧密的交互因果关系,如何加快两者融合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环境协调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基于国内2011—2019年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模型,在区域间高新技术企业共聚水平测度基础上,从“被共聚”和“向共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间的交互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各不相同,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一方面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带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被共聚”水平提升,且后者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前者,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仅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两者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无显著因果关系。本文聚焦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间的良性互动,为客观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共聚微观绩效提供经验证据,为进一步在开放中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36.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城市环境规制与PM2.5污染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灰色关联、空间计量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境规制对PM2.5污染的时空关联影响、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与PM2.5污染具有显著为负的时空关联性,其时序关联强度均值为负,呈"W"型波动变化,且空间关联强度负值城市占比较高.(2)环境规制对PM2.5污染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邻近城市环境规制的溢出效应并未发挥促降本地PM2.5污染的积极作用.(3)环境规制促降PM2.5污染的重要中介变量分别是工业生态效率和技术水平,环境规制通过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降低PM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达55.69%,而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PM2.5污染的间接效应占比为4.85%.(4)环境规制对PM2.5污染的影响呈现空间异质性,其并不能有效降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城市的PM2.5污染,而对西部城市PM2.5污染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37.
农业环境规制促进了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8~2016年中国小麦主产省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了环境约束下小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并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小麦GTFP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表明:(1)小麦GTFP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环境规制能够促进本区域的技术创新,从而带动小麦GT-FP的增长,同时邻域通过环境规制所实现的技术创新对本区域小麦GTFP的增长有正向溢出效应;(2)环境规制强度和小麦GTFP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西部地区处于拐点左侧,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则处于右侧,说明中国小麦产业中强“波特假说”具有阶段性;(3)由于小麦GTFP显著低于传统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小麦产业存在着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  相似文献   
238.
239.
奥运会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2008年之后北京空气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2008~2010年平均每年空气污染的天数减少了25天,但是2010之后,环境政策对北京空气改善作用逐渐消失。此外,由于冬季为北京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奥运会对冬季空气质量的影响,发现冬季空气质量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40.
文章基于最优契约设计视角,剖析了地方政府的最优环境规制及其波动,并讨论了当地居民作为第三方引入的作用。首先,利用委托代理模型构建了以地方政府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激励约束条件的最优环境规制契约,该契约表明当保持地方政府高环境规制水平时,地方政府和企业处于同等地位,根据各自的收益分配来决定责任分担的比例,并与二者各自获得的中央政府的奖励比例一致,同时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都不进行经济激励。其次,讨论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在中央政府强力介入、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减弱和影响完全消失三个典型时期的周期循环波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当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由于中央政府的强力介入,地方政府选择高水平的环境规制,这时企业生产努力水平和产量都较低,但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也最低;当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减弱时,地方政府即使无法获得额外收益,也会通过相对降低环境规制水平来增加企业产量,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随之增加;当环境污染事故影响完全消失后,地方政府为获得额外收益和完成中央政府的经济考核,会选择低水平环境规制,企业的产量达到最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最大,直至环境污染事故再次发生,进入下一轮的环境规制波动周期循环。再次,将当地居民作为第三方规制引入地方政府环境规制中,得到包含第三方监管的最优环境规制契约,最优契约的关键就是地方政府要确定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对当地居民的收买成本,第三方规制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烫平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波动。最后,从解除地方环境规制部门与地方政府的隶属关系以保持地方政府环境规制部门独立性、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以保持企业独立性和建立包含当地居民或者社会团体的第三方环境监管组织三个方面提出减小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波动、实现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最优契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