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182篇
废物处理   56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813篇
基础理论   286篇
污染及防治   201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2 毫秒
811.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wheat rhizosphere was analyzed by detecting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s) in agar plates. The total CFUs in rhizosphere were 1.04 109/g soil with 9.0 108/g bacteria, 1.37 108/g actinomyces and 3.6 106/g fungi. The 10 dominant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wheat rhizosphere and were grouped into genus Bacillus according to their full length 16S rRNA gene sequences. Although belonging to the same genus, the isolated strains exhibited di erent sensitivities to oxytetracycline. When a series of the rhizosphere soil was exposed under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oxytetracycline,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highly a ected with significant decline of CFUs of bacteria and actinomyces (22.2% and 31.7% at 10 mg/kg antibiotic, respectively). This inhibition was clearly enhanced with the increase exposure dosage of antibiotic and could not be eliminated during 30 d incubation. There was no obvious influence of this treatment on fungi population. Among the four soil enzymes (alkaline phosphatase, acidic phosphatase, dehydrogenase and urease), only alkaline phosphatase was sensitive to oxytetracycline exposure with 41.3% decline of the enzyme activity at 10 mg/kg antibiotic and further decrease of 64.3%–80.8% when the dosage over 30 mg/kg.  相似文献   
812.
周敬红  孙蕾  兰雯  王双飞 《环境科学》2008,29(12):3445-3449
对自行研制的上流式多级厌氧反应器(UMAR)处理木薯淀粉废水的启动和运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UMAR反应器启动周期短,易培养出活性高的颗粒污泥,经过40 d的运行,COD去除率可达84%,VSS/TSS由78%增加到90.4%.UMAR处理效率高,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 h,进水COD为6 250 mg/L,容积负荷为24 kg/(m3·d)时, COD去除率在75%以上.UMAR反应器对负荷提高、低pH冲击、进水水质的改变表现出良好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13.
方苗苗  阎宁  张永明 《环境科学》2012,33(2):488-494
吡啶是一种难降解的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用单一的生物方法使其有效降解.本研究采用气升式内循环紫外光辐射与生物膜一体化反应器,通过单独紫外辐射降解(photolysis,P)、单独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B)以及紫外辐射与生物同步耦合降解(photobiodegradation,P&B)3种方法对吡啶进行间歇降解和连续降解,以比较吡啶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间歇降解过程中,方法 P&B对吡啶的降解速率最快,其次是方法 B,而方法 P的速率最慢.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吡啶溶液分别采用方法 P、B和P&B进行间歇降解,其去除速率分别是:4.95、10.2和14.58 mg.(L.h)-1.根据Monod模型求解出吡啶在方法 B和方法 P&B降解下的动力学方程,其饱和常数KS从1 920.4 mg.L-1下降至1 094.1 mg.L-1.采用连续流方式对进水浓度分别为50、100和300 mg.L-1的吡啶溶液分别采用方法 P、B和P&B进行降解,其单位体积平均体积去除速率分别是:15.8(P)、23.1(B)和24.9 mg.(L.h)-1(P&B),且高于间歇降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与生物膜同步耦合,可以缓解吡啶对生物膜的抑制,并且生物仍能保持其降解吡啶的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吡啶生物降解的速率.  相似文献   
814.
为了筛选耐盐好氧反硝化菌,对活性污泥进行耐盐与好氧反硝化驯化后,分离得到具有很强反硝化能力的菌株GQ-42,经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比较等过程,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通过对菌株GQ-42进行反硝化特性的研究,确定适宜的反硝化条件为:碳氮比≥6,温度26~38℃,pH6.0~9.0,溶...  相似文献   
815.
在交联淀粉存在和弱酸性条件下,使硅酸钠水解生成的二氧化硅与淀粉复合制备了二氧化硅交联淀粉( Sist),通过FT-IR光谱对材料进行了表征,表明反应中形成的二氧化硅与淀粉发生了交联,形成了无机有机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了其对三种不同类型染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硅酸钠添加量为8%时所得的Sist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性能最...  相似文献   
816.
一株萘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焦化厂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筛选出1株能够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的优势降解菌株ZJ2H.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菌株ZJ2H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mannitolilytica).考察了初始底物质量浓度、投菌量、pH值、温度、盐质量浓度和转速等因素对该菌降解...  相似文献   
817.
本文主要介绍了PEIC厌氧反应器+A^2/O活性污泥池工艺对淀粉及淀粉糖废水的处理,并对工艺流程的其他构筑物进行了简单介绍,旨在探索淀粉及淀粉糖废水处理的不同方法以应用于工程实践,更好的处理淀粉和淀粉糖废水。  相似文献   
818.
819.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湖北仙桃农药厂附近长期受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1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HS-MP12,该菌能利用甲基对硫磷(MP)和对硝基苯酚(PNP)作为唯一的碳源、氮源生长.在24 h内,HS-MP12对起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和200 mg/L的MP降解率分别为86.8%和95.7%,对起始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PNP的降解率为92.3%,测定条件为: pH值6,温度30 ℃.HS-MP12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初步鉴定HS-MP12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实验结果表明, HS-MP12在降解MP时,没有代谢中间产物对硝基苯酚的积累,推测可能存在不同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820.
汤其建 《安全》2015,(7):4-5
介绍了风丸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其解算复杂通风网络的基本原理,根据矿井的地质与开拓情况,计算了井下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和采区小型机电硐室等用风地点的需风量,绘制了矿井的通风网络图。在此基础上,利用风丸软件对矿井通风网络进行了自然分风和人工调风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基本相符,误差不大于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