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4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521篇
安全科学   1005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460篇
综合类   2222篇
基础理论   303篇
污染及防治   142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312篇
灾害及防治   166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217篇
  2022年   217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291篇
  2011年   284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61.
混沌理论:人类认识自然灾害的工具之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自然灾害实际上是“人-自然系统”呈现为一种无序的状态.在人类面临的众多的自然灾害中,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自然灾害具有“混沌性态”的无序性.当(1)人-自然系统内出现混沌无序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或(2)人-自然系统的某一纯粹的自然子系统出现混沌无序性且继而引发了整个人-自然系统的无序性时,危及人类生存,便产生了自然灾害。在人-自然系统中,导致混沌性自然灾害的条件至少有四种:(1)三个或三个以上作用源加上非线性关系;(2)某些变量的周期性解变得不稳定;(3)控制参量超过临界值导致周期倍增;(4)周期性扰动作用于非线性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防灾或减灾的如下四条原则措施:在人—自然系统中,(1)减弱某些非线性机制;(2)隔离某些相互作用的要素及其子环路;(3)控制某些关键性参量的变化,(4)提高(或降低)某些重要变量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962.
《环境保护》2007,(9B):68-68
为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在四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以达到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法模式、推动相关生态补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63.
本文从宏观(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微观(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副矿物)对比出发,按国际地层指南的将课成岩体“属于地层学和地层划分的范畴”的思路,将管店岩体划分成石马凹单元、南封单元、小寺王单元和祝刘单元四个单元,合并成管店超单元。并对岩浆受构造应力驱使由南向北挤侵就位证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4.
研究了Al-Si/Al-Mn/Al-Si三层复合板热轧复合工艺,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了复合工艺参数对轧后结合强度和剥离面形貌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热轧复合工艺,并对热轧复合板界面结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65.
王德孚 《灾害学》1990,(1):25-30
本文提出表示水利资源贫富对比的丰枯度及其表示方法、华北水害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示意图解以及治水对策。  相似文献   
966.
厘清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升级的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其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溢出效应,对推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并未对其是否存在同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检验。文章利用2003—201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将同群效应假说引入城市环境质量空间特征分析,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环境质量的同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①地理、经济和行政相邻城市间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同群效应,且地理相邻城市间的表现尤为明显;通过更换被解释变量、空间权重矩阵、样本数量和估计模型后的回归结果依然是稳健的。②按照Jenks自然间断点分类法对城市环境质量水平进行识别,并运用补充检验模型探讨不同质量水平城市间环境质量升级的同群效应,结果显示城市间会相互学习和借鉴环境质量升级经验,且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更容易成为模仿对象。③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城市内部学习效应和外部示范效应等学习机制会弱化同群效应,且高质量城市的表现尤为明显;环境规制的竞争机制和新的环境质量标准政策、创新型城市试点、高铁开通等外在冲击均会强化同群效应,且低质量城市的强化作用最大。基于上述结论提出:科学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同群效应,建立健全区域城市污染防治联合机制;充分重视不同类型城市环境质量的学习和模仿行为;切实注重环境规制和外生冲击对环境质量升级同群效应的强化作用;真正发挥外在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967.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究技术创新过程中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却普遍忽视了数字金融赋能的“网络效应”问题。该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和门槛回归技术,实证考察了数字金融助力绿色创新发展的非线性赋能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显著驱动了中国绿色创新,且东中部地区的赋能效应远高于西部地区,表明数字金融的“普惠效应”是显著存在的;数字金融的绿色创新赋能效应存在着一个正向的由弱到强的演化过程,但这种“网络效应”特征主要出现在东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表现出正向“U”型非线性规律;数字金融对绿色创新的非线性赋能效应存在异质强化调节机制,在城市化、财政透明度和居民收入水平调节下存在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增特征,在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表现为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减特征,在技术引进作用下则呈现正向倒“U”型特征;当前只有不断提升财政透明度、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使经济增长目标和技术引进力度保持在合理水平上,才能最大化地提升数字金融赋能的绿色创新效应。该研究发现了绿色创新过程中数字金融赋能的“普惠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共存现象,相关结论可能为“十四五”时期地方政府搭上“数字金融快车”,加速驱动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68.
969.
970.
杨伟利 《环境》2006,(10):67-69
经过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而《京都议定书》所引入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和联合履约(JI)3个灵活机制也随之进入了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