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8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108篇
基础理论   176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江西稻田红壤中丙溴磷的移动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炳先  李兰  陈翠  袁淋  吴代赦 《环境化学》2014,(9):1456-1461
用土壤薄层色谱法研究农药丙溴磷在不同层江西省稻田红壤中的移动特性及其在表层土壤中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稻田灌溉水为展开剂,测得丙溴磷在表、中和下层土壤薄层板上的比移值Rf分别为0.375、0.301和0.092,这表明丙溴磷在表层土壤中中等移动、中层土壤中不易移动和下层土壤中不移动,对地下水污染可能性较小,但可能对地表水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改变土壤有机质和黏土量,调节稻田灌溉水pH和CEC(阳离子交换量),考察这4种因素对丙溴磷在表层稻田红壤中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可抑制表层土壤中丙溴磷的移动,但起主要抑制作用的是难氧化土壤有机质;土壤黏土量与丙溴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呈明显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76(n=5,P<0.05);稻田灌溉水pH>5时,表层红壤中丙溴磷的迁移随pH增大而增大;增大稻田灌溉水的CEC可促进丙溴磷在表层土壤中的移动.从同一土壤剖面来看,稻田红壤CEC和黏土量是丙溴磷在不同层土壤中移动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32.
介绍了日本野漆树的生长习性、栽培历史及现状,并针对红壤侵蚀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和探讨了其适宜的栽培与管理技术及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3.
基于植被重建的生态恢复作为退化红壤治理的重要技术在南方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以千烟洲为代表的南方退化红壤区湿地松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建立湿地松潜在耗水量模型,并对目前湿地松的造林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松边材面积与胸径、树龄的相关关系分别可用二次函数和幂函数很好地拟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潜在液流通量模型,潜在液流通量与冠层温度、冠层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均显著。基于边材面积和潜在液流通量的潜在耗水量模型不仅可以预测林分耗水动态规律,还可以插补液流观测过程中的非正常值和缺失值。就林分耗水量方面而言,目前研究区湿地松林造林密度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234.
红壤丘陵区土壤养分退化与养分库重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土壤养分退化的定义,内容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本区属严重和极严重退化的土壤面积,氮占20%左右,磷占80%左右,钾占10%;属肥沃等级的土壤面积,钾占1/3左右,氮占1/6左右,而磷为零。在农田土壤养分退化机理方面,氮主要是淋失,特别是由于铵态氮在施入土壤后10天即大量转化为硝态氮,这大大增加了氮素淋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235.
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有机碳蓄积量及其动态变化,不仅是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全球变化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GIS技术和DNDC模型,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模拟研究了典型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余江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52×109 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4.24 kg m-2.不同利用方式中,灌溉水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其次是望天田、园地、林地和菜地,旱地的较低,草地的最低.该县土壤有机碳库的年度变化量为8.63×107 kg, 变化率为+2.45%.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的地区多位于农田区内,特别是旱地,部分灌溉水田的碳密度略有增加,林地、园地、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是增加的,其中园地的增幅最大.在不考虑土壤流失的情况下,自然植被覆盖下的土壤碳截留能力强于农业植被下的土壤,但是灌溉、施肥、种植绿肥等保护性农业措施可以减少土壤碳的损失,甚至增加有机碳的储量.  相似文献   
236.
坡面冲刷过程中红壤分离速率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分离是土壤坡面侵蚀产沙的必要途径和重要过程,准确预测土壤分离过程对完善土壤侵蚀物理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钢制变坡冲刷水槽,在不同坡度(8.8%~46.6%)和流量(0.2~1.0 L/s)组合下,研究了第四纪粘土发育红壤分离速率与流量、坡度以及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3种水动力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分离速率是流量、坡度的幂函数,且坡度和单宽流量的多元回归方程能准确预测土壤分离速率(R2=0.966);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3个水动力参数指标与土壤分离率均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0、0.965和0.849,水流功率是描述土壤分离速率最为确切的水动力参数;描述红壤分离速率的相关水蚀因子方程类型和前人研究结果相同,但表征土壤可蚀性的系数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237.
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及有机资源利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野外采样分析,调查及田间试验结果,讨论了红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了红壤有机碳的循环和平衡状况,初步探讨了红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肥力退化的关系,并根据红壤有机物质资源特点提出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措施。红壤区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低于东北黑土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而高于黄淮海平原区以及黄土高原区,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输入土壤的有机物质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238.
红壤坡面细沟横断面形态及水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沟是坡面侵蚀泥沙和养分流失的重要方式及输移通道,研究红壤坡面细沟形态和水流动力学特性对深入认识红壤坡面侵蚀规律和防治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第四纪粘土发育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放水冲刷相结合的室内试验,初步探讨了红壤坡面细沟横断面形态特征及其水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细沟横断面主要呈“V形”和“U形”,少数横断面侧壁呈向左或向右凹陷形态。细沟横断面宽深比在0.93~3.52,形态指数在0.30~0.60,且对同一细沟而言上坡位宽深比基本大于下坡位,而形态指数随坡长无明显变化。不同坡位的细沟流平均流速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雷诺数和弗洛德数随坡长变化规律与流速基本一致。此外,细沟流平均流速和雷诺数仅与单宽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细沟流从上坡至下坡的流速和雷诺数增幅则分别与雨强和横断面宽深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壤坡面细沟侵蚀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9.
氮素添加对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氮素添加对红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湖南植物园樟树红壤林地为研究区,设定了氮素添加的3个水平,即对照N0:0 g·m-2、低氮N1:5 g·m-2和高氮N2:15 g·m-2,利用平板计数法,氯仿熏蒸法和BIOLOG微平板技术,分析了氮素添加1个月和13个月后红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C、N以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氮素添加1个月后土壤细菌数量显著增加,13个月后显著减少,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氮素添加1个月后,微生物量C、N均随氮素的增加而增加,氮素添加13个月后土壤微生物量C与1个月相比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N却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率因施氮处理而发生分异.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的结果显示AWCD在氮素添加不同水平和不同时期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0.
提取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胶体,用恒温厌氧平衡动力学方法,研究土壤胶体界面五氯酚的降解效果,以及外加Fe2+和草酸对五氯酚还原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玄武岩发育赤红壤和砖红壤胶体对五氯酚均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其表观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32±0.002)和(0.057±0.003) d-1. 草酸或Fe2+对土壤表面五氯酚的降解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探讨土壤胶体对五氯酚的降解能力与其理化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说明利用铁氧化物可进行复杂土壤体系中有机氯类污染物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