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310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320篇
环保管理   142篇
综合类   1288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275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有效去除水中Cd(Ⅱ),以TiO2纳米粉和NaOH为原料,调节水热反应温度分别为100、120、150和190℃,制备出了不同形貌的TNs(钛酸盐纳米材料),分别记为TNs-100、TNs-120、TNs-150和TNs-190,并对其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化学组成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水中Cd(Ⅱ)的静态吸附试验,考察了TNs对Cd(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TNs的形貌逐渐从纳米片演变成纳米管,管长逐渐变长,最后变成纳米棒.TNs-100的晶型结构主要是锐钛矿型;随着温度升高,结晶度逐渐增强;TNs-190出现了部分金红石相.TNs-150对Cd(Ⅱ)的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平衡吸附量为254.66 mg/g,最佳吸附pH为5.0.再生的TNs-150对Cd(Ⅱ)循环吸附6次的去除率和解吸率均可达93%以上.TNs-150对Cd(Ⅱ)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机制主要是TNs层间Na+和H+与溶液中Cd(Ⅱ)的离子交换.研究显示,TNs的饱和吸附量均高于同类吸附剂,能有效去除水中Cd(Ⅱ).   相似文献   
102.
将铁盐与铜盐在碱性条件下共沉淀后,经低温干燥制备了铁铜双金属氧化物。考察投加量、初始浓度、共存阴离子对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吸附Sb(Ⅲ)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特征和热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24 h后达到平衡,在p H为5.0,温度为25℃,0.03 g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对40 mg/L Sb(Ⅲ)的去除率为81.30%,去除能力达到108.41 mg/g。该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ΔG0,为自发反应。机理分析表明铁铜双金属氧化物去除溶液中Sb(Ⅲ)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剂经过4次吸附、解析再生后,对Sb(Ⅲ)去除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03.
西安市建筑垃圾渣土资源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利军 《环境工程》2017,35(5):122-124
建筑垃圾渣土作为"建筑副产品",已造成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通过对西安市建筑垃圾渣土的现场调查及工程再利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省市建筑垃圾渣土的成功管理经验和资源再利用的成功范例,提出了西安建筑垃圾资源再利用的对策建议,对"十三五"期间减少已有建筑垃圾的存量并遏制增量和建设西安森林城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自然型氨基酸及其钾盐的 CO2吸收和再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CO2吸收过程中,选择具有不挥发和不发生氧化降解特性的氨基酸盐吸收剂有助于降低吸收剂损失和减轻环境污染风险,故本研究以CO2吸收速率和再生速率为指标,对L-精氨酸和精氨酸钾(PA)吸收剂的CO2吸收性能和常压下热再生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并研究了吸收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及吸收-再生循环次数对CO2吸收特性的影响,同时还与乙醇胺(MEA)、二乙醇胺(DEA)和三乙醇胺(TE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的质量分数范围内,PA具有最高的CO2吸收速率和吸收能力,分别为24.5×10-3mol.(L.min)-1和1.99 mol.mol-1,比相同质量分数的MEA高2.1%和290.2%.温度影响结果表明,40℃时PA和MEA的CO2吸收速率均高于其他实验温度.相同再生条件下,PA的贫液CO2负荷要略高于MEA,但PA的再生程度可达72.8%,比MEA高19%.同时,3次"吸收-再生"循环之后,10%PA的CO2吸收能力仍可保持在1.03mol.mol-1,比10%MEA高255.2%.实验结果也表明,L-精氨酸具有较强的CO2吸收能力,其CO2吸收速率与同质量分数的DEA可比.  相似文献   
105.
废弃SCR脱硝催化剂的再生及其脱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废弃脱硝催化剂处理后重新加工再生,研究了添加剂对其粉体成型和再生催化剂脱硝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反应温度、空速、n(NH3)∶n(NO)摩尔比、氧含量、H2O和SO2对再生催化剂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再生条件是使用5%羧甲基纤维素和10%无机粘结剂辅助成型;废弃催化剂再生利用率高达90%;再生催化剂抗压强度为4.73 MPa,优于商用催化剂;空速5 000 h-1、氨氮摩尔比1、氧含量6%时,脱硝活性温度窗口为310450℃,350℃时活性最高为94%;350℃时,单独通入1 000×10-6SO2或10%H2O对再生催化剂活性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最低活性分别为70%和81%,停止通入SO2或H2O后其活性逐渐恢复;同时通入1 000×10-6SO2和10%H2O,再生催化剂活性下降至63%并于1 h内保持相对稳定,停止通入SO2和H2O 2 h后,活性逐渐恢复到73%。  相似文献   
106.
综述了废弃耐火材料再生利用的情况,主要介绍了国内对废弃镁铬砖、废弃镁碳砖、废弃铝镁碳砖、废弃镁钙砖、废弃滑板砖、废弃鱼雷罐砖等的再生利用研究成果与再生耐火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再生耐火材料的性能可以达到新产品水平.对废弃耐火材料的再生利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废弃耐火材料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7.
综述了国内外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各种工艺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无机膜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温度适用范围广、耐污染能力强、机械强度高、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在高温下使用,并可以通过清刷或焙烧再生,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废润滑油再生比较好的一种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08.
生物活性炭去除水中挥发性苯系物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巍  丁伟杰  应维琪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1965-1971
采用连续流生物活性炭(BAC)工艺处理水中挥发性苯系物(BTEX,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评价进水负荷、活性炭炭型等因素对于BAC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0d的处理时间内,除苯之外,其余BTEX的BAC出水中均未检出苯系物(进水为6mg/L).为了检验BAC在高BTEX负荷情况时的处理效果,将进水浓度设定为19~32mg/L左右,在EBCT为1.2min条件下同样只有苯的出水浓度上升至10mg/L(C/Cin为0.45),然后略有下降,最终保持在5~10mg/L(C/Cin为0.3以下),其余苯系物出水浓度均一直保持小于5mg/L.这表明BAC可以有效地处理高负荷BTEX(8.68~12.9kgTOC/(m3·d))的进水.生物活性炭对于活性炭吸附容量的恢复有比较明显的作用,煤质炭和椰壳炭的生物再生效率分别为53.6%和26.6%,煤质炭再生效率高的原因可能是其具备更多的大型中孔和大孔.  相似文献   
109.
柴油机排放中碳烟的低温氧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原位合成法制备Cu2K/Al2O3和CuK/Al2O3两种碳烟氧化催化剂,并采用低温氮吸附/脱附实验、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程序升温氧化对其结构进行系统表征,并用U碳模拟柴油机碳烟,研究其催化活性,评测其对柴油机排气中碳烟颗粒的净化效果.研究表明,Cu2K/Al...  相似文献   
110.
在SMT法的基础上采用超声波技术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用于雨水管道沉积物中磷的提取。通过对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提高闭蓄态磷提取效率的条件,从而建立了管道沉积物中磷形态分析的最佳条件。在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下对北京城区雨水管道内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进行提取,并对不同形态磷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状况进行分析,结合环境状况等因素对不同形态磷的污染特性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