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85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231.
生物质催化气化制取富氢燃气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流化床为反应器,探讨了一些主要参数如:反应器温度,水蒸气,当量比ER以及催化剂对气体成分、氢产率和潜在氢产率的影响。实验所用催化剂为白云石和镍基催化剂。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氢产率为22—83g/kg生物质(湿基),潜在氢产率为115—223g/kg生物质(湿基)。结果表明,较高的反应器温度,适当的水蒸气添加量可以有效提高氢的产出;白云石和镍基催化剂可使产品气中的氢含量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232.
油氢合建站作为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在实现传统油品加注和氢燃料运营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安全新问题。为规避此类问题带来的事故风险,以上海首座油氢合建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建造、运营及维护过程中的事故危险源及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基于FTA确定引起油氢合建站内危险物质泄漏、火灾及爆炸事故的事件重要度和高风险因素,通过F&EI评价法对油氢合建站危险因素进行定量计算,确定其发生事故的最高危险等级为非常大,暴露危险区域面积为6015.65 m2。基于此,从安全管理、泄漏防控措施、防火防爆技术及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事故风险管控对策,采用一系列安全管控补偿措施后,油氢合建站事故危险等级降至较轻以下,暴露危险区域被控制在780 m2内。  相似文献   
233.
研究了Fe2 '在0~1 500 mg/L范围内对混合细菌发酵产氢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在35℃和初始pH为7.0时,当Fe2 浓度为0~300 mg/L时,混合细菌发酵葡萄糖的最大累积产氢量和平均产氢速率都随着Fe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Fe2 浓度为300 mg/L时,最大累积产氢量和平均产氢速率最高,分别为302.3 mL和30.0 ml/h.当Fe2 浓度为0~350mg/L时,比产氢率随着Fe2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Fe2 浓度为350 mg/L时,最大比产氢率为311.2 mL/g.修正的Logistic模型能很好地描述累积产氢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修正的Han-Levenspiel模型能很好地描述Fe2 浓度对平均产氢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4.
采用只消耗乙酸盐而不消耗氢气的甲烷丝菌与螺旋藻混合培养,以提高螺旋藻利用自身多糖在自身氢酶作用下暗发酵产氢量.通过培养基调控提高了螺旋藻生长富集的总糖产量,当Na Cl浓度由239 mmol·L~(-1)增加到739 mmol·L~(-1),螺旋藻总糖产量提高了107.7%,达到0.54g·L~(-1).螺旋藻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加入甲烷丝菌混养后的自发酵产氢量提高了33.8%,达到43.8 m L·g-1;液相主要代谢产物乙酸盐则提高了69.2%,达到1639.1μmol·g-1.同时,螺旋藻加入甲烷丝菌混养后自发酵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由6.7%提高到11.6%.甲烷丝菌通过消耗乙酸盐促进了螺旋藻自发酵产氢的乙酸途径反应正向进行,从而提高了氢气产量和能量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235.
通过基因筛选,成功分离并克隆到蜡样芽胞杆菌XN12(Bacillus cereus XN12)的甲酸脱氢酶基因fdhF(formate dehydrogenase),该基因全长2937bp,GC含量39.3%,编码978个氨基酸,与已报道的蜡样芽孢杆菌Q1的fdhF基因(GenBank No.CP000227.1)同源性达到100%.将其连接在表达载体pET32a上并融合His标签,构建了重组质粒pET32a-FDHF-His,转入大肠杆菌BL21(Escherichia coli BL21)后获得了高效表达.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后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108kDa.通过对重组菌株产氢性能试验表明,重组菌对提高产氢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氢量为每消耗1mol的葡萄糖和甲酸盐分别能产生0.73mol和0.20mol的氢气.  相似文献   
236.
对15家炼化企业加氢装置循环氢系统腐蚀现状进行了调研和总结,从典型案例出发,剖析了影响循环氢系统腐蚀的主要因素及其腐蚀机理,从工艺设计、工艺操作、设备防护、监检测4个方面探究了相应的防护策略,提出了以完善新氢氢源提纯设施、优化循环氢系统脱液等工艺防腐为主,材质升级、优化监检测为辅的具体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237.
为研究微生物、氢渗透和阴极保护三者关系,介绍了微生物生长代谢的测定方法和氢渗透测试的研究方法。分别介绍了微生物生长曲线、菌量及代谢的测试方法。氢渗透测试主要采用Devanathan-Stachurski双电解池技术,试样常采用单面镀镍或镀钯处理,对阴极池施加阴极保护,试样表面产生的氢渗透到阳极池一侧后,利用恒电位仪记录试样表面氢的氧化电流即氢渗透电流。  相似文献   
238.
生物产氢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由于矿物资源的日益枯竭 ,寻找清洁的替代能源已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氢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最有吸引力的替代能源 .这是因为氢是宇宙间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为丰富的元素 ,它的热值高达 118.4kJ/g ,是甲烷的 2 .3倍 ;氢又是一种十分清洁的能源 ,它燃烧后只生成水 ;氢还能够比较容易地储存在一些特殊的金属间化合物或纳米非金属材料中 ,并能快速释放 ,这样 ,在运输和使用上比较方便 .氢除了作为优异的能源外 ,它还是一种工业上必不可少的原材料[1] .然而 ,氢气在地球表面的浓度小于 1mg/L ,仅占地球表面大气的极小部分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的氢…  相似文献   
239.
从氮源角度研究了一株产氢新种Ethanoligenens harbineseB49发酵葡萄糖和糖蜜的产氢特性及其营养需求,以及酵母粉对产氢菌E.harbinese B49生长和产氢的特殊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以葡萄糖为底物条件下,以酵母粉替代蛋白胨作为唯一氮源可以大大提高E.harbineseB49的产氢能力,单位体积产氢量从1700mL L-1培养基提高到2400mL L-1培养基,产氢能力提高40.35%.该条件下去除维生素液,E.harbinese B49的产氢能力不受影响.从E.harbinese B49产氢动力学分析可以看出,对数生长期处于12~22h期间.从对数期开始迅速产氢,并且一直持续到稳定前期,产氢速率达到16.8mL/h,生物气中最大氢含量为41%.驯化后的E.harbinese B49利用糖蜜为底物产氢,糖蜜COD为13g L-1时,单位体积最大产氢能力为1576mL L-1.当培养基中额外加入0.5g L-1酵母粉时,可以大大促进E.harbinese B49发酵糖蜜产氢的能力,单位体积氢产量达到1960mL L-1,提高了24.4%,比产氢率达到150.8mL(H2)/g(COD).以牛肉膏、蛋白胨、尿素为氮源时,E.harbineseB49产氢量提高较小.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240.
对氯乙烯生物降解过程中不同氧化还原条件的氢浓度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揭示氢浓度、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氯乙烯降解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反硝化、锰还原、铁还原、硫还原、产甲烷、PCE/TCE脱氯、cis DCE脱氯以及VC脱氯的氢浓度特征值分别为 0 1— 0 4nmol·l- 1,0 1— 2 0nmol·l- 1,0 1— 0 3nmol·l- 1,1 5— 4 5nmol·l- 1,5— 1 3nmol·l- 1,0 6— 0 9nmol·l- 1,1 0— 2 5nmol·l- 1和 >1 0nmol·l- 1.水环境的还原性愈强 ,对应的氢浓度特征值愈大 .此外 ,PCE/TCE脱氯表现出与反硝化及铁、锰还原相近的氢浓度特征 ,而cis DCE和VC脱氯的氢浓度特征分别类似于硫还原和产甲烷 .强还原 (如产甲烷 )条件有利于氯乙烯的脱氯 ,当环境中氢浓度水平大于 2nmol·l- 1时cis DCE/VC脱氯和产甲烷过程可同时发生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