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412篇
基础理论   229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花生混作系统中的氮铁营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种间相互作用对花生铁营养、根瘤固氮能力以及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下针期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混作不仅均显著改善了花生铁营养,而且玉米对氮素的大量吸收显著降低了混作花生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从而使得花生根瘤数增加,根瘤固氮酶活性增强。混作花生铁营养受混作玉米氮营养及作物发育状况的影响较大,并且下针期花生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抑制及花生铁营养改善的促进。这说明,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的降低和花生铁营养的改善是石灰性土壤上花生固氮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而花生生物固氮作用的增强是该混作系统体现氮营养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2.
农杆菌介导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谷秆两用水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高赖氨酸蛋白基因导入到谷秆两用水稻中,GUS组织化学染色、PCR扩增、Southem 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测定9株转基因水稻叶片赖氨酸含量,大部分植株有明显的提高,最高幅度达到了22.71%,图6参15  相似文献   
93.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在350℃下采用限氧裂解法制备了4种粒径的生物碳(BC-9.31、BC-20.26、BC-71.07、BC-101.90,数字代表样品的中值径,单位μm),对比研究了15℃、25℃、35℃、45℃下生物碳对锶的吸附行为,旨在阐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生物碳吸附锶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粒径和溶液温度对等温吸附曲线的基本特征影响较小,Freundlich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R2=0.915~0.997,N=0.513~0.745);生物碳吸附锶是以熵驱动为主的物理吸附过程,熵变ΔS为75.66~99.43 J/(mol·K),焓变ΔH为18.18~25.84 k J/mol;生物碳对锶的吸附性能大体与溶液温度呈正相关,与颗粒粒径呈负相关,同时颗粒粒径与溶液温度存在耦合影响;生物碳粒径越小,锶吸附过程受温度影响越小;温度越高,锶吸附受粒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94.
采用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处理玉米秸秆,分析秸秆纤维组成和纤维结构的变化,并对酸、碱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稀酸处理玉米秸秆的还原糖产率明显高于采用稀碱处理的玉米秸秆;稀硫酸对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可达74.27%,稀碱对木质素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94%;玉米秸秆经稀酸处理和稀碱处理后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其累积产气率和甲烷含量都有所提高,但酸法高于碱法。  相似文献   
9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淀粉,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用交联淀粉制备不溶性淀粉黄原酸酯(ISX),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ISX制备的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制备的ISX对模拟含铬废水中铬(VI)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96.
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宝库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化的文明古国,对土地和农作物的感情是我们文化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而实际上,我国农业文明发达的基础不光是体现在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形、气候,同时我们也拥有最为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如八大作物的起源地和丰富多样的野生稻米品种。这些生物多样性资源都是成就中国农业大国,养活十几亿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薛亮在9月10日举行的郑州农产品期货(棉花)高峰论坛上说,我国自主品牌的转基因抗虫棉已占全国抗虫棉市场的93%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98.
99.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可消化性和利用率,降低贮存过程中秸秆的木质纤维化程度及微生物对其营养物质的消耗,对新鲜秸秆分别添加硝酸、乙酸和氨水进行青贮处理,并通过比较青贮过程中秸秆发酵产物与化学组成的变化对青贮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乙酸能够显著抑制秸秆在青贮过程由于发酵而引起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损失,添加硝酸的WSC保存效果次于乙酸,但优于自然风干秸秆,氨水组低于对照组,损失最严重;青贮后秸秆的木质素质量比较自然风干秸秆降低了12.3%~25.8%,且易生物降解的可溶性组分质量比均较高;对青贮效果好的乙酸和硝酸组秸秆进行高温水解处理,乙酸组青贮秸秆的最大总糖得率为27.09 g/100 g干物质(DM),高于硝酸组的20.59 g/100 g DM,是自然风干秸秆最大值的2.14倍。研究表明,与干秸秆相比,青贮秸秆更易于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00.
通过不同施药方法,探讨了林丹在小麦、玉米中的残留水平。结果表明,林丹在作物中的残留量随施药量的增加而递增。采用喷雾,4(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073ppm;土壤处理,100(a.i.)g/亩,林丹在小麦中的残留为0.0134ppm;撒颗粒剂,0.015(a.i.)g/株,林丹在玉米中的残留为0.0600ppm.林丹在土壤中消解很快,当土壤处理[200(a.i.)g/亩],林丹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7~25.2d,消解99%需160d左右。作者认为,在我国部分害虫防治中起用林丹不可能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