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38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底泥中轻组有机质对其中磷的吸附-释放行为影响显著。镧沸石可有效地控制底泥磷释放,但轻组有机质对控磷效果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考察了镧沸石对原底泥(raw sediment,简称R-S)和去除轻组有机质底泥(light fraction organic removal sediment,简称LFOR-S)中磷释放的控制效果及机理。R-S和LFOR-S的最大磷吸附量分别为2 568 mg·kg-1和2 071 mg·kg-1,投加镧沸石可将其提高到4 054 mg·kg-1和4 014 mg·kg-1。LFOR-S在24 h内磷释放量为R-S的1.61倍。温度从5° C上升到30° C时,镧沸石对R-S的磷释放控制率逐渐升高,而对LFORS的磷释放控制率由90%下降到76%后又回到原水平。XPS表征发现,配体交换是镧沸石控制2种底泥磷释放的主要机制。镧沸石可将底泥中非稳定态磷转化为稳定态,但LFOR-S中减少的非稳定磷的并未完全转化为稳定态,而是进入了水相中使其磷释放量高于R-S,导致控磷效果变差。在原...  相似文献   
412.
413.
为探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菌群结构及其新陈代谢功能特性,在富集NOB菌属的基础上,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了富集活性污泥系统内NOB微生物种群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氮转化相关功能基因及蛋白质功能特性.结果表明,Nitrobacter为富集后活性污泥系统中最优势菌属,相对丰度为37.8%.微生物菌种之间表现出各种错综复...  相似文献   
414.
以太湖地区代表性的青紫泥、黄泥土、白土等3种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低能量分离-分散法提取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用HPLC测定了本土和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中16种PAHs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土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分布存在差异,PAHs总含量以<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最高,其次是200~2000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PAHs在这2个团聚体颗粒组有明显富集现象(富集系数为1.25~3.92);而20~200μm和2~20 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PAHs含量小于本土,呈现亏缺现象(富集系数为0.64~0.88).考虑到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组的相对组成,水稻土中PAHs主要分布于20~200μm和200~2000μm 2个团聚体颗粒组中,而在<2μm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最少.PAHs在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中的含量分布与其总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碳的含量有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受芳构化疏水性有机物含量的控制.因此,水稻土不同粒径团聚体颗粒中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性质影响着这些团聚体颗粒组分对PAHs的吸持与固定.  相似文献   
415.
土壤轻组有机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轻组有机质主要是由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和一些微生物结构体组成,它的改变可以用来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本文综述了轻组的分离方法、轻组的组成、种植和施肥对轻组的影响、轻组在土壤团聚体和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以及轻组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416.
针对某炼油厂轻污染废水水质情况,选用了BAF(生物曝气滤池)工艺+SF(砂滤)工艺对该废水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了BAF工艺合适的运行参数,取得了满意的试验结果。经BAF工艺处理后,出水COD和油平均浓度分别为9.78mg/L和0.24mg/L,再经SF工艺进一步去除SS后,出水SS平均浓度为3.8mg/L,系统处理出水完全达到工业回用水水质要求。试验证明:BAF工艺是一种高效的处理方法,适合炼油厂轻污染水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417.
Number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in the size range 5.6 to 560 um diameter were measured in Beijing for a 15-d period in winter 2005.Daily averag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nucleation mode(5.6-20 nm),Aitken mode(20-100 nm), and accumulation mode(100-560 nm)particles,and total particles were 17500,32000,4000,and 53500 cm~(-3),respectively.Averag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was monomodal with a mode diameter of about 40 um at night and bimodal with mode diameters of about 10 and about 40 nm during the daytime.New particle formation events,which were connected to diurnal variation of nucleation mode particles,were observed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observation days.The events often started around 10:00-11:00 Chinese Standard Time (CST)and ended up after 3-4 h.Concentrations of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 particles increased from midnight and reached their maxima at about 10:00 CST,and then decreased and became the lowest in the afternoon.Analysis of diurnal cycles in traffic volume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revealed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particles in Aitken and accumulation modes in the morning was influenced by formation of an inversion and increase in vehicle emission,and dispersion of such particles in the afternoon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effective vertical mixing and higher wind speed.  相似文献   
418.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对长江口径流来沙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下游来沙量大大减少,直接影响长江口的径流来沙量。依据实测资料,统计计算了宜昌、大通及中间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考虑到沿程冲淤变化及区间支流来沙,建立了上下游水文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初步探讨了宜昌和大通两站不同粒径组泥沙输沙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一维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三峡工程蓄水后宜昌站各粒径组泥沙的来沙量的减少及大通站各粒径组泥沙输沙量相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输沙总量上,大通站输沙量中的70%来自宜昌上游河道,其余的则来自区间的补充;如果考虑不同粒径组,则细颗粒对上游来沙的依赖程度高于中等粒径泥沙,三峡建库后,在不考虑沿程冲刷恢复的条件下,宜昌上游来沙量减少了71.7%,通过大通站的输沙量较建库前减少了40%;其中细颗粒减少的程度低于中等粒径颗粒。  相似文献   
419.
2004年3月24日,某厂氧气站的一套型号为KFS-300型的1号制氧机组中配套的1-5/55型空压机(哈尔滨制氧机厂产品,1986年出厂)发生撞缸事故。现将事故情况简单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20.
针对生活垃圾焚烧炉结焦及NOX初始生成浓度较高的问题,在垃圾焚烧炉炉膛内采用高温低氧燃烧技术,探讨了该技术的适用性。在常规垃圾焚烧炉的前拱设置11个高温低氧喷口,对喷射流速分别为60、50、40、30 m/s的四种工况进行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喷口速度为60 m/s和50 m/s工况下,喷射气流的卷吸和掺混能力更强,喷射气流的前端基本可达炉排表面,形成的气流旋涡覆盖了主燃区(炉排燃烧段)的高温段;燃烧段及其上方的气体组分混合较为均匀,主燃区氧气浓度(体积分数)为6.5%~7.0%;主燃区温度(约为1 200 K)分布趋于一致,局部高温区的范围较小;该技术可有效缓解焚烧炉内的结焦情况,有助于降低NOX的初始生成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