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633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1368篇
基础理论   295篇
污染及防治   240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微囊藻为蓝藻水华最常见的优势种群,其暴发频度和生物量占比最大。微囊藻的聚集有助于其垂直迁移上升至水面,在湖流的辐合或辐散作用下,其团聚体因迁移碰撞还将二次聚集,继而暴发蓝藻水华。研究表明微囊藻的聚集机制与胞外酶活性、产碱性磷酸酶附生菌、细胞表面粘附和凝集素交联细胞等有关,尤其是与胞外聚合物密切相关。而它的迁移机制与细胞镇重物糖类的合成和消耗、水体湍流度,特别是与气囊的合成和破裂紧密相关。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微囊藻聚集与迁移机制,讨论了微囊藻聚集和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危害,展望了微囊藻聚集与迁移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为科学地管理和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2.
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渣之一,它不仅占用大量农田和土地,而且还会经风化、分解和溶滤等作用后释放出大量的有害金属元素,对水体、大气、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以济宁三矿的煤矸石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区雨水酸度的淋滤实验,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实验结果表明:①煤矸石中Cr,Cd的质量分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类标准,淋滤液中Cr,Pb和Cd的最大质量浓度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②对最大释放量而言,新旧矸石结果一致,Cr最大,Zn,Pb,Cu其次,Cd和Mn相对少量.对最大释放率而言,新矸石中金属Cd最大,Cr,Pb,Zn其次,Cu较小,Mn为零;旧矸石中Cr最大,Pb,Zn,Cu其次,Cd相对较小,Mn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963.
在污泥热干化过程中,蒸发出的水分经冷凝形成的冷凝废水及不凝尾气是产生的主要污染因素,其中包括COD、氨氮、硫化氢、苯系物等典型污染物组分以及一些较为多见的恶臭组分,对生产环境的影响较大。文章总结了针对污泥热干化过程中污染物的现有相关研究,分析讨论了对污染物释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并着重归纳了热干化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的释放机理,以期对污泥热干化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64.
碳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礼文  黄庆国  毛亮 《环境化学》2013,(7):1268-1276
碳纳米材料主要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随着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在环境中的行为也逐渐受到关注,而在环境中的转化是环境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环境转化会改变碳纳米材料的性质,从而影响其它行为如聚集沉降和生态毒性.同时,作为一种以碳为骨架的材料,能否被自然界转化、从而进入碳循环是评价碳纳米材料长期环境影响的必要信息.因此,本文重点总结了碳纳米材料在自然环境条件和水处理条件下可能发生的生物或非生物转化,并分析影响碳纳米材料转化的因素,和转化过程对其环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呼吸是大气CO2的重要来源,而我国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揭示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为农作措施对碳循环的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覆盖免耕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CO2全年平均释放量为13.2 g·m-2·d-1,分别比还翻处理和清翻处理增加8.38%和27.6%.所有测定时间中,除去2007年4月24日外,在其余取样时间里处理之间CO2释放量均呈差异显著.不同处理土壤呼吸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动态变化,7月是全年的呼吸高峰期,覆盖免耕在5月多出一次高峰期.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全年土壤呼吸的最低峰值比最高峰值降低77.1%,显著高于清茬翻耕和还田翻耕,表明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呼吸季节性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966.
选取山西省的3种典型煤矸石,利用固定床反应装置研究了该3种煤矸石中汞的释放行为.考察了温度(150—1000℃)、气氛(N_2、3%O_2、CO_2)、氧气体积分数(3%、9%、15%、21%)对煤矸石中汞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煤矸石中汞释放的主要因素,汞的主要释放温区为200—600℃,600℃时汞在不同热工况条件下的释放率均约为92%;汞在释放温区内呈现两个主要的释放强度峰,分别位于200—400℃,400—600℃区间,且3种煤矸石中汞均在中温区(400—600℃)呈现的峰于500℃附近达到最强释放;微氧气氛促进了汞的释放;二氧化碳气氛抑制了低温区(200—400℃)汞的释放,促进了中温区(400—600℃)汞的释放;随着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大,汞与挥发份的释放能力依次增强.  相似文献   
967.
5种沉水植物死亡分解过程中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测定了上海地区5种常见沉水植物的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这5 种沉植物在好氧(D0>3.5 mg/L)和低氧(D0<3.5 mg/L)状态下分解释放TN.TP和有机物(以CODMn表示)等营养物质的动态过程,并对营养物质释放强度和营养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种沉水植物中.金鱼藻的氮和磷含量最高.分别为(4.07±0.22)%和(0.99±0.0g)%.(2)好氧状态下,TN和有机物的释放强度大于低氧状态,而2种状态下,TP的释放没有显著差异.(3)沉水植物对磷的释放较氮快,一般需10 d左右;而TN和有机物的释放分别需要28~30 d和20 d左右.(4)在好氧状态下,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可溶性总磷酸盐的平均释放强度与植物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氨氮的平均释放强度同沉水植物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低氧状态下.亚硝酸盐氮和氮含量、硝酸盐氮和磷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0.05);有机物的平均释放强度与沉水植物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68.
为了研究蚯蚓堆肥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利用不同质量的牛粪(350~400g)、秸秆(150~200g)和过磷酸钙(25~75g)混合配比成6组基质,探索分析添加蚯蚓(50~150g)堆肥过程中基质重金属(Cu、V、Mn、As、Zn和Cr)总量和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添加蚯蚓质量为50g与100g相比,添加蚯蚓质量为150g时, Cu(总量27.00mg/kg,可氧化态22.03mg/kg)、Zn(总量288.89mg/kg,可还原态22.03mg/kg)、V(总量15.22mg/kg,残渣态8.87mg/kg)和Cr(总量26.79mg/kg)是显著较低的(P<0.05);4周的蚯蚓堆肥降低了Mn、As的总量和Cu、V的生物有效性,但增加了Cu、V、Zn的总量和Mn、Zn的生物有效性;基质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堆肥过程中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基于潜在风险指数和风险评价编码法发现基质还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969.
电动力学作用下土壤中菲的迁移特征及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土壤中菲在均匀和非均匀电动力学下的迁移特征和机理,揭示了利用非均匀电动力学技术修复菲污染土壤的特性.结果表明,非均匀电动力学过程能够使土壤中的菲一定程度地向场强较大的电极区迁移,其迁移程度随运行时间增加而增大,但与非均匀电场的施加方式无关.非均匀电场对土壤中菲的迁移主要是以介电迁移方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970.
包气带中残油动态释放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对下水油类浓度、水位、降雨量及色质联机分析,确定了包气带中残油为水源地主要污染源之一,利用动态释放试验。模拟了河滩包气油污土层中残油动态释放过程,探讨了不同水深及间歇进地油类释放的影响并确定残油的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