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9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582篇
安全科学   211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1346篇
基础理论   283篇
污染及防治   188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91.
FDS火灾模拟基本理论探析与应用技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军  刘敏  智会强  路世昌 《安全》2006,27(1):6-9,13
对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中火灾模拟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合作者多年应用FDS的实践经验,给出了FDS在建模、网格划分、设定火灾等方面的一些应用技巧,并指出了FDS的应用限制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992.
贵州省务川汞矿区土法炼汞过程中汞释放量的估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酸性水溶液、含Fe3+水溶液、含Fe2+水溶液、细菌菌液和细菌培养基水溶液脱除二氧化硫的实验,探讨了微生物液相氧化二氧化硫的途径.以液相中SO42-浓度考察了Fe3+浓度、Fe2+浓度、进口SO2浓度以及温度对脱硫成酸的影响.微生物脱硫有2种机制:一是直接氧化作用,即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将S(IV)氧化成S(VI);二是间接催化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快速氧化Fe2+成Fe3+,增强Fe3+对SO2的液相催化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微生物脱硫以间接催化氧化为主.在浓度0~1.2g/L之间,Fe3+和Fe2+浓度越高,脱硫效果越好,氧化亚铁硫杆菌表现出对Fe3+/Fe2+体系氧化SO2的强化效果.入口SO2浓度越高,细菌脱硫效率越低,但液相中SO42-浓度随进口SO2浓度增加变化不大.温度对微生物脱硫影响较大,最佳脱硫温度为30~40℃.  相似文献   
993.
乌江流域沉积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富集与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乌江流域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黑色页岩和紫色砂岩等典型岩石的13条风化剖面为对象,运用相关分析和质量平衡计算方法,研究了这些岩石风化过程中铀(U)的富集与释放及其对河水U分布的影响,旨在增进对U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了解,也为流域U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乌江流域风化物和土壤中U的富集程度基本上高于上陆壳(upper continental crust,UCC)、中国土壤(China soil,CS)和世界土壤(world soil,WS);②U的富集和释放能力与母岩U含量以及风化剖面中粘土矿物和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量及吸附能力有关;③石灰岩以及少量白云岩和碎屑岩风化过程中U的释放对河水U的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4.
PM10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在模拟酸雨中的释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SEM-ED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和测定了佛山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及其中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和质量分布.同时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条件下PM10中重金属Cu、Pb、Zn和Cd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颗粒物在大气中存在的形态各异,主要以簇状集合体形式存在.PM10日平均浓度为0.19 mg/m3,与国家二级标准(0.15 mg/m3)相比,超标率为79%.PM10中含有一定量的Zn、Pb、Cu和Cd,其中Zn、Pb的含量要高于Cd和Cu.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显示,PM10中Cu、Pb、Zn、Cd均有不同程度的释放,Cd和Zn的释放率明显高于Cu和Pb,且释放速率较快;pH值是影响4种重金属释放的主要因素,随模拟淋溶液pH值降低,重金属的释放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5.
传统养生学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老予曾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释放能量.正所谓阴阳各半,缺一不可。科学睡眠讲究顺四时有节律。  相似文献   
996.
王新  斯旭 《矿山环保》2001,(4):24-27
本通过爆破能量释放式机站和风墙的研究与试验,保证了距离采场较近的机站的安全并较好地利用了机站的压头,为多级机站通风系统采场的I级机站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  相似文献   
997.
鄱阳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长距离传输潜力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aPL3模型模拟研究了鄱阳湖5种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长距离迁移潜力(LRTP)和总持久性(Pov),比较了不同污染物特征迁移距离(CTD)和Pov的大小,并以p,p’-DDT为例对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p,p’-DDT、γ-HCH、HCB、PCP和2,3,7,8-TCDD排放到大气中,特征迁移距离(CTDAir)在432 km(2,3,7,8-TCDD)~86479 km(HCB)之间,总持久性(PovAir)在85.6 d(PCP)~2231 d(HCB)之间,土壤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72.0%;排放到水体中,特征迁移距离(CTDWater)在4207 km(PCP)~1.19×105km(γ-HCH)之间,总持久性(PovWater)在103 d(PCP)~2890 d(HCB)之间,沉积物相是POPs的主要归宿,约占52.5%.环境介质中的半衰期和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是影响污染物CTD和Pov的主要理化性质参数.与同类研究相比,相关POPs在鄱阳湖的CTDAir处于中间水平,但CTDWater偏高,这与鄱阳湖的水体深度和水体流速这两个对CTDWater影响显著的参数较其它研究区域高有关.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POPs的环境过程及环境风险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紫色土坡耕地氮淋溶过程及其环境健康效应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本研究通过观测3场不同降雨强度及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氮素随紫色土坡耕地的壤中流迁移过程,并对氮素淋溶效应的环境健康效应进行风险评价,进而为控制紫色土地区氮素非点源污染及建立合理施肥制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强度下,氮素随壤中流输出形态差异较大,溶解态氮(DN)的比重为53.74%~99.21%,其中硝酸盐(NO-3-N)的比重约为35.70%~93.65%,而在中雨强度下硝酸盐比重高达84.09%~93.65%;对于不同降雨强度,中雨强度下(降雨量为24.7mm)壤中流各形态氮素输出通量最高,总氮(TN)、DN、颗粒态氮(PN)、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输出通量分别可高达737.17、711.12、26.06、12.70和0.46 mg·m-2,而NO-3-N输出通量可高达686.12 mg·m-2,对地下水环境存在巨大污染隐患.通过对地下水氮素进行污染风险评价,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有效缓解施肥带来的氮淋溶效应,降低地下水氮素污染风险,特别是有机-无机肥配施能有效减缓地下水污染状况,达到改善土壤肥力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9.
几种不同稳定剂抑制河流底泥释磷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苏州河支流——蒲汇塘的富磷底泥为试验对象,研究高锰酸钾、双氧水、过氧化钙和硝酸钙4种稳定剂对底泥中磷元素释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和双氧水对磷的抑制作用持续时间较短,过氧化钙能够快速将底泥的NaOH-P转化为永久性HCI-P,而硝酸钙对磷的转化速度相对较为缓慢;投加过氧化钙可以将孔隙水中正磷酸根的浓度从2.815 mg/L降低至0.003mg/L.硝酸钙也可将其值从2.813 mg/L降至0.094mg/L;经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处理后,上覆水总磷含量分别可达到0.029mg/L和0.028mg/L,能够满足国家地表Ⅱ类水质要求。因此,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可以作为抑制底泥磷释放的稳定剂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在外部污染源得到有效削减的前提下,底泥释磷的机理研究和技术控制对根治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的研究和分析,介绍了底泥中磷的存在形态,并对4种主要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从环境、底泥成分、生物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底泥磷释放的因素。简要介绍了原位修复技术中的帽封隔离、共沉降、生物修复等技术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