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40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642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45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对大亚湾海域拟菱形灌种群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高密度的拟菱形藻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在25.0-30.0℃和28.40‰~31.30‰。该水域N、Si含量丰富,P含偏低,通常情况下,P成为拟菱形藻生长的限制因子,而春季高峰期中,拟菱形藻的消退主要可能与N的迅速耗尽有关。N、Si、P三种营养盐之间比值的变化亦是影响拟菱形藻生长的重要原因,拟菱形藻高密度出现的N:P、Si:P、Si:N范围分别是6.21-32.98、59.67-119.71、3.36-17.89。  相似文献   
112.
环渤海湾诸河口水质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对环渤海湾诸河口实地采集的12个水样进行的重金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分析,发现环渤海湾诸河口水污染严重,多超过地表水V类标准,主要污染物质为Hg、N和P,其他污染物含量均在地表水H类标准以内。其中海河口处的Hg含量在20年间增加了10倍左右。诸河口水体中N和P含量均达到水体富营养化危险负荷,可见陆源污染是渤海湾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日趋增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3.
宁波-舟山海域入海污染物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宁波-舟山海域数值模拟潮流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海域各污染源的响应系数场,计算了主要污染源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分担率场,及各污染源和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研究结果将为该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4.
齐玥  孙永光  马恭博  吴楠  付元宾 《环境科学》2020,41(7):3175-3185
以辽河口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现状调查数据和历史监测数据,系统地分析了辽河口沉积物质量历史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规律,并进一步研究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和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对沉积物环境要素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区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要素平均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要求;沉积物营养元素呈现显著的带状分布规律,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随机性,未呈现显著规律;不同海域使用类型对沉积物污染物富集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显著性,说明重金属及污染物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被不同演替阶段下主控因子具有显著差异,初级阶段主要受盐度控制,随着由盐生植被向陆生植被逐渐过渡,植被分布特征与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内在联系逐渐增大,同时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与植被群落内在联系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5.
浙江省象山东部的开阔海域接纳沉积了长江和浙北沿岸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重金属污染物在内的入海物质.为全面了解象山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基于2017年夏季54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测试资料,分析其中Cr、Cu、Zn、Pb、Hg、As、Cd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Cr、Cu、Zn、Pb、Hg、As、Cd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9.860、36.890、108.740、32.150、0.041、6.090和0.134 μg/g,研究区中部和韭山西北侧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近岸区域和东南部外海区域含量较低.Cr、Cu、Zn、Pb、Cd受控于粒度和有机质分布,均以陆源输入为主;Hg、As以其他物质来源为主.主成分分析法将全部因子概括为3个主成分.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象山近海表层沉积物中Cu和Cd属轻度污染;研究区中部大片区域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为Hg和Cd.研究显示,象山近海仍以陆源输入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同时受到海洋水动力、理化条件以及人类用海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食物链的基础,不同形态的氮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可利用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加深该区域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识。本研究采用改进分级浸提方法测定了2014年8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以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描绘出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海域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含量分布和变化特征也有着相应的不同。其中陆源物质输入、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以及海洋生物的丰度影响着IEF-N的分布;而CF-N分布与pH的变化密切相关;IMOF-N的含量受到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直接影响;OSF-N则与沉积物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17.
2006年6~7月对东海长江口及外海海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所调查海域范围内32°N附近122°E~126°E之间存在NO2-N高值现象,NO2-N浓度最大值可达到2.38μmol/dm3,水深位于10 m以下。结合历史资料及不同季节调查数据分析:NO2-N高值现象春夏季存在,秋冬季消失。本文通过对NO2-N与温度、盐度、溶解氧、pH、表观耗氧量、颗粒有机碳及叶绿素之间的关系分析NO2-N高值现象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温度、盐度、密度跃层的存在是形成NO2-N高值现象的必要条件,亚硝化过程是NO2-N高值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秋冬季节强风的搅拌作用使NO2-N垂直分布中跃层现象消失,从表到底NO2-N浓度相近,但秋季浓度水平仍较高;冬季则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8.
青岛近海夏冬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06年夏季(8月)和2006年冬季(12月)对青岛近海的悬浮体(TSM)、颗粒有机碳(POC)进行采样并测定。结果表明,青岛近海夏季POC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15~1.04 mg/L,平均值为0.31 mg/L,冬季POC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89~0.88 mg/L,平均值为0.27 mg/L。夏季高于冬季,但变化不大。青岛近海夏季POC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具有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海域低的分布趋势,其平面分布与叶绿素a的平面分布基本相似,夏季POC由生物活动控制。冬季POC质量浓度的平面分布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等值线基本与海岸线平行的分布特征,其平面分布与TSM的平面分布相似,冬季POC由TSM控制。夏季和冬季,浮游植物对POC的贡献分别为26.9%和4.10%,青岛近海以碎屑有机碳为主。POC的周日变化明显,夏季由生物活动控制,冬季由潮汐控制。  相似文献   
119.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及动物石油烃污染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11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和动物体的石油烃污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表层海水及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评估该海域受石油烃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海区表层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0.017~0.069)mg/L,平均含量为0.031 mg/L,鱼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范围为(2.24~30.31)×10-6,平均为11.59×10-6;软体类含量范围为(4.19~36.49)×10-6,平均为19.83×10-6;甲壳类含量范围为(8.41~49.07)×10-6,平均为18.47×10-6。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含量分布特征,均呈近岸高、离岸低趋势。虽然调查区域海水和动物体石油烃污染状况为轻度,但日照港和胶州湾海域污染状况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0.
长海海域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浅海高密度、规模化浮筏养殖贝类的生物沉积作用及其环境生态效应,本文运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对长海海域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进行了四个季度的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养殖区不同排筏虾夷扇贝的生物沉积速率有很大不同,呈现出由低排筏到高排筏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季节虾夷扇贝生物沉积速率变化明显,秋季最高,冬季最低。海水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及水温是影响扇贝生物沉积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