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4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56篇 |
废物处理 | 29篇 |
环保管理 | 47篇 |
综合类 | 265篇 |
基础理论 | 24篇 |
污染及防治 | 22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丛枝菌根根际细菌群落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求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根际细菌群落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本试验以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供试AM真菌菌株,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宿主植物,利用盆栽法建立AM共生体后,再施加10 mg·kg-1阿特拉津进行胁迫.当阿特拉津去除率达到50%时,分别采集未接种+未施药(NM.NA)、接种+未施药(AM.NA)、未接种+施药(NM.AT)和接种+施药(AM.AT)4种处理的根际土壤,通过16S rRNA V4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以及其与接种F.mosseae、施加阿特拉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4种处理根际土壤中的三大优势菌群.单独接种F.mosseae或施加阿特拉津均未对根际细菌群落α-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先接种F.mosseae形成AM后,施加阿特拉津可引起细菌群落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此外,接种F.mosseae提高了根际土壤中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潜力菌属Arthrobacter、Mycobacterium、Frankia和Stenotrophomonas的相对丰度,其中,Arthrobacter受F.mosseae、阿特拉津及其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影响.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AM间接提高土壤中具有阿特拉津降解潜力菌属的相对丰度,也可为利用AM真菌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2.
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箱的封闭空间火灾,设计无电源感温自启动灭火管系统。采用正庚烷模拟火源,全氟己酮和六氟丙烷作为灭火介质,分析0、0.88和1.81 MPa压力下的灭火过程、管内压力变化、灭火剂使用率和灭火时间。结果表明:全氟己酮和六氟丙烷灭火管系统的灭火过程相似,均可分为预热-管破裂喷射-火焰熄灭后继续喷射3个阶段;六氟丙烷灭火管系统灭火剂的实际使用率为100%,全氟己酮灭火管系统灭火剂的实际使用率在50%~95%之间,压力增加可大幅提高全氟己酮实际使用率;六氟丙烷灭火管系统在20 s内实现灭火,全氟己酮灭火管系统的灭火时间较其更长。 相似文献
173.
不对称氧化铝膜管的微滤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模离心法制备的不对称氧化铝微滤膜管的孔径沿径向呈样度分布,控制层孔径均匀。最可几孔径为0.05μm,最大孔径为0.1μm的管能滤原液中全部的细菌,获得完全无菌的水,但过滤速率太慢,最可几孔径为0.1μm,最大孔径为0.2μm、最大孔径0.3μm。 相似文献
174.
175.
人体呼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分析已应用于环境暴露评估和疾病诊断等领域,其中肺泡气可以排除来自周围环境以及口腔和鼻腔内死腔气体的干扰,准确反映暴露及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对采集肺泡气的Bio-VOCTM呼吸采样器转移样品至吸附管的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评价及优化。使用Bio-VOCTM呼吸采样器采集含有丙酮、异戊二烯、乙醇、正丁醇、正己烷和正庚烷6种VOCs的呼出气模拟样品,比较不同方式转移至吸附管对模拟样品转移效率的影响,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TD-GC-MS)对吸附管中样品进行分析,并将优化转移方式应用于实际人群呼出气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按照Bio-VOCTM呼吸采样器常规转移方式,模拟样品中6种VOCs的转移效率均低于50%且不稳定;降低转移流量后,转移效率有所提高,进一步优化后转移效率可达90.0%—101.0%,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转移方式优化后,检测到的人体呼出气样品中3种VOCs的峰面积响应值显著提高(P<0.01)。优化方式提高了使用Bio-VOCTM呼吸采样器采集肺泡气进行VOCs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肺泡气采集方法的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6.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6 000 m及以上深井径向钻孔作业时管柱强度低、无法很好地传递钻压等问题,提出利用修井机和油管、钛合金管进行径向钻孔工艺,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优选有矫直段的单向弯曲转向轨道,研究轨道转向半径、钛合金管外径及壁厚、轨道与管柱间隙对钻进能力的影响,其次,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上述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并进行参数优选。结果表明:轨道转向半径及间隙与转向阻力呈反比关系,而钛合金管外径以及壁厚与其呈正比。因此,推荐钛合金管与转向器轨道的组合参数为:轨道转向半径为600 mm,转向角度为30°,钛合金管外径为25 mm,壁厚为2 mm,钛合金管与转向器轨道的间隙为4 mm。 相似文献
177.
为研究管道结构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特性影响,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管道结构内氢-空预混气体燃爆时火焰传播进程、爆炸压力、湍流动能变化及流场分布.结果表明:90°弯管对氢-空预混气体爆炸强度增强作用明显高于T型分岔管和直管.火焰阵面在结构突变处褶皱变形较明显,并出现大尺度强湍流和涡团,气团脉动速度与湍流... 相似文献
178.
针对取芯过程瓦斯解吸受煤芯的温度影响不明,造成煤层瓦斯含量测不准的问题,开展对取芯过程煤芯温度分布特征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取芯管自动测温装置在赵固二矿原生结构煤层(f=1.71)进行深度20 m的取芯试验,获得取芯管管壁温升变化规律,变化曲线分为4个阶段:缓慢上升、加速上升、减速上升、缓慢下降阶段;应用COMSOL建立含瓦斯煤传热模型,将管壁的温度变化设置为边界条件,模拟取芯过程煤芯与管壁之间的热交换。结果表明:在取芯时间30 min内,煤芯平均温度快速上升,之后上升速度趋于平稳;在煤芯内,相同时刻,等间距的轴向与径向距离,径向较轴向的温度梯度较大,径向传导快于轴向传导;取芯过程煤芯径向温度Ta与径向距离d、时间t满足指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测定取芯过程煤芯的瓦斯损失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9.
起爆药雷管生产中产生大量有毒废水,且其运输、贮存存在安全隐患.为克服这些困难,笔者自行制备无起爆药雷管.采用圆筒式金属内管中装填超细PETN(季戊四醇四硝酸酯),作为起爆元件,代替起爆药部分,研究装药密度对内管燃烧转爆轰(DD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内管壁厚1 ~2 mm,内径Φ4.0 mm,长25 mm,装压密度为0.8~ 1.14 g/cm3的范围内,内管能可靠实现燃烧转爆轰. 相似文献
180.
为了研究热力管加热桥面抗冰融冰对于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制作了尺寸为600 mm×600 mm×380 mm的桥梁试件,在人工环境室对热力管融冰进行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试件上表面温升速率和融冰时间取决于热力管间距、隔热层、风速、环境温度和热力管外表面温度。在相同工况条件下,100 mm间距的热力管融冰能力要大于150 mm间距的热力管,无隔热层时,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3.4%,融冰时间为211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18.3%,融冰时间为271 min。在热力管层下面铺设厚度为2 mm、导热系数为0.062 W/(m· K)的隔热材料后,10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46.9%,融冰时间为175 min;150 mm间距热力管向上传递的热量占总加热量的51.9%,融冰时间为161 min。热力管层铺设隔热材料可有效阻止热量向下传递,从而缩短融冰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