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61篇
安全科学   13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猪场废水化学强化SBR生物除磷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单独生物或者化学工艺除磷功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磷效果不稳定的特点,提出采用化学法辅助除磷与生物除磷联合处理的方案,即化学强化SBR生物除磷的试验方案.实验结果表明,采用FeSO4作为强化生物除磷的同步沉淀剂,不但出水中磷的含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使处理后的猪场废水能够连续达标排放,而且由于化学除磷过程中铁盐的混凝作用,也有利于出水中CODCr及NH3-N等污染指标的控制.  相似文献   
92.
进水与曝气方式对SBR中活性污泥产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力荣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6):393-395,401
在实验室SBR几种运行方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进水与曝气方式对SBR中活性污泥产率和性能的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在反应阶段分级曝气方式下,SBR反应器的污泥产率明显低;而短时进水方式下,反应器的污泥性能最佳。(2)克服了SBR反应初期的高需氧率,能大大加速此后的生化反应。  相似文献   
93.
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Ⅲ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4.
为了探究MBR进水CODCr负荷对雌激素去除的影响,设置了不同进水ρ(CODCr)下的3组MBR,检测其对E1(雌酮)和EE2(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去除效果,并通过污泥浓度、污泥粒径以及微生物数量分析,揭示MBR污泥特性对E1和EE2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尽管进水ρ(CODCr)差异较大,但3组MBR均取得了较好的CODCr及NH3-N去除效果. 出水ρ(SEs)(SEs为类固醇雌激素)随进水ρ(CODCr)的增加而降低,当初始ρ(SEs)均为50 μg/L时,进水ρ(CODCr)为93.00、295.27、504.40 mg/L的MBR出水中ρ(E1)、ρ(EE2)平均分别为3.26、3.02、1.17 μg/L和4.76、4.46、2.64 μg/L. 随着初始ρ(SEs)的提高,出水中ρ(E1)、ρ(EE2)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初始ρ(SEs)升至200 μg/L时,MBR出水中ρ(E1)、ρ(EE2)平均值分别为5.61、5.64、3.82 μg/L和8.14、7.87、6.57 μg/L. 相同条件下,MBR对E1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EE2.相关性分析表明,E1、EE2去除负荷均与CODCr去除负荷显著负相关,与NH3-N去除负荷显著正相关(P<0.05),MBR中E1、EE2的去除是由有机物共代谢和硝化共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硝化过程与雌激素降解过程呈相似的环境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95.
厌氧氨氧化菌的培养与推流式反应器氨厌氧工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采用推流式固定化絮体生物反应器培养出高活性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红色颗粒污泥.在稳定运行后,反应器的NH4+-N和NO2--N去除率皆大于98%,TN平均去除率为86%,NO3--N的生成率约为14%,TN去除负荷达2.56kg/(m3·d).同时考察了进水基质比例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颗粒结构.  相似文献   
96.
正"政绩有时在地上,比如城市地标性的建筑容易看得到、感受到;但更重要的是埋在地下看不到的政绩,比如城市的供水和排水这两个‘水’文章,如果没有做好,政府就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7月9日,许瑞生副省长在中山现场调研雨污分流工作时说  相似文献   
97.
文章介绍了采用湿度显示卡在产品防水试验中的应用。结合IP等级中的防水试验,通过分析产品的防水结构与内部主要安全部件,科学使用与排布湿度显示卡,准确判定进水路径,以此达到对防水试验结果的准确判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98.
为分析CMICAO(多点交替进水阶式A2/O)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对氮、磷的去除机理,基于物料衡算方程,计算各反应池内污染物质量浓度,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氮、磷的去除途径,提出强化工艺脱氮除磷的方法.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出水中ρ(TP)、ρ(TN)和ρ(氨氮)分别为(0.41±0.08)、(10.24±0.40)和(2.07±0.30)mg/L.除微生物同化作用外,系统中的氮主要通过好氧硝化、缺氧/厌氧反硝化及SND(同步硝化反硝化)途径去除,阶段一3#反应池、阶段二2#反应池和阶段三1#反应池的SND率分别达到37%、52%和58%左右.磷通过聚磷菌厌氧/缺氧释磷、好氧吸磷和反硝化除磷途径去除,阶段一4#池的反硝化吸磷量达到3 mg/L左右.降低好氧池ρ(DO)和改变缺氧池与厌氧池的进水量比例可强化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99.
Understanding the transport of humic acids(HAs) in porous media can provid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evidence needed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organic/inorganic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edia and interfaces. A series of column transport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transport of HA in different porous media at different flow velocities and influent HA concentrations. Low flow velocity and influent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o favor the adsorption and deposition of HA onto sand grains packed into columns and to give higher equilibrium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and deposition rate coefficients, whic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fraction of HA being retained in columns.Consequently, retardation factors were increased and the transport of HA through the columns was delay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ansport of HA in porous media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attachment of HA to the solid matrix. Accordingly, this attach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tudies of HA behavior in porous media.  相似文献   
100.
以重庆市57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进水(污水)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庆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在140~180、300~350、180~220、25~33、37~46和3~5 mg/L。进水BOD5/COD值分布在0.4~0.6之间的占39.4%,说明重庆市污水中存在一定的难生物降解性污染物,但仍适应于生物处理。BOD5/TN分布在4~6之间的概率为37.8%,表明大多数情况下生物脱氮的碳源不足。BOD5/TP的平均值为39.8,且大于20的累积概率为95.9%,表明污水在处理中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分布在5~15之间的概率为88.5,平均值为10.8,且TN/TP5的概率为98.3%,表明进水完全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