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68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为探索浅层地下水氮浓度及水位波动对土壤剖面中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洱海近岸农田原状土壤剖面为对象,研究了模拟常规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波动(SND)和持续淹水(SNF),以及无氮浓度的浅层地下水位波动(0ND)后土壤剖面氮浓度和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变化,探讨了土壤因子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SNF、SND和0ND处理较试验前土壤剖面中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分别降低了44%、21%和30%,NO3-N浓度分别降低了55%、28%和38%。同时,0ND和SNF处理较SND处理土壤剖面中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20%和1%,厌氧氨氧化功能基因丰度则分别增加68%和7%,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分别降低34%和增加23%,土壤含水率(MC)、NH4+-N、NO3-N和TDN均为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土壤剖面持续淹水会显著降低溶解性氮浓度,浅层地下水波动及水中氮浓度引起的土壤剖面干湿交替和氮浓度变化是氮转化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2.
为探究长株潭地区不同污染源影响下稻田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对该区有机肥施用区、沼液灌溉区、铅锌矿污染区以及工业污染区剖面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形态进行分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风险评价,并利用已知污染源区的土壤重金属形态特征对未知污染源区的土壤进行污染源解析. 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表层(0~10 cm)土壤中Cd、Pb、Cu、Zn、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54.5、43.6、158.6、106.2和23.3 mg/kg. 相对于长株潭地区土壤背景值,表层土壤中Cd、Pb和Zn均有累积,且Cd平均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随着土壤深度增加,Cd、Pb、Zn和Cr在次表层(10~20 cm)土壤也有累积,其平均含量分别比当地背景值高出6.9%、19.8%、101.4%和67.0%;在深层(80~100 cm)土壤中,Zn和Cr的平均含量仍分别比当地背景值高出30.4%和48.4%. ② Cd、Pb的单项污染指数高值集中在表层土壤,部分采样点呈轻微或轻度累积,少数采样点呈中度累积;Zn以轻微累积和中度累积为主,极少数采样点为重度累积,个别采样点存在污染风险;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为重度或中度累积. ③有机肥施用区TOC含量与可氧化态Cu、Z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沼液灌溉区TOC含量则与可氧化态Cu、Zn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铅锌矿污染区可交换态Pb含量与可交换态Cd、Zn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而工业污染区则只有可交换态Pb含量与可交换态Cd含量呈极显著相关. 研究显示,污染源的不同造成长株潭地区稻田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累积程度及其主要赋存形态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借助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程度、主要赋存形态及其相关性对土壤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进行初步识别,为源头防治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是准确拟合土壤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变化、开展其三维空间分布模拟和估算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基础.基于171个土壤剖面采样数据,利用指数递减函数拟合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分析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的空间变异特征,并探讨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亚类和土属)、海拔、与河流距离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作用,进而揭示环境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0~20、20~40、40~60和60~100 cm土壤有机碳均值分别为19.42、9.59、5.99和5.20 g·kg-1,表现出显著的剖面递减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上,占整个土壤剖面的质量分数为72.17%,是研究成都平原区水稻土碳源/汇的关键部分.拟合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指数递减函数的2类参数呈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空间相关性;参数C和k的块金系数分别为55.400%和47.671%,表明成都平原区水稻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回归分析揭示,成土母质和土属是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但海拔、与河流距离和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拟合成都平原区水稻土有机碳剖面分布、构建其三维空间预测模型和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时,应重点考虑成土母质和土属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厦门市旱地2个垂直剖面土壤中2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研究了剖面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及污染来源.综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Cd为厦门市旱地土壤的主要污染因子;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为50~60 cm深度.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源,其中主要污染因子Cd来自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垂直剖面土壤的酸可溶相铅同位素组成与厦门市潜在污染源的铅同位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厦门市旱地土壤中,铅主要来源于污泥和土壤母质层.根据剖面土壤在~(206)Pb/~(207)Pb-~(206)Pb/~(204)Pb图中的分布特征,利用铅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出P180剖面和P181剖面母质层的贡献率的平均值分别为54.36%和42.88%,污泥的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45.64%和57.12%,表明旱地剖面土壤中铅主要来源为母质层和城市污泥,与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大连南海域三类疏浚物海洋倾倒区为例,对倾倒区海底地形地貌及浅地层调查技术中的单/多波束测深、侧扫声呐海底探测和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技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倾倒使得海底地形发生明显变化,且相比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更能准确获取海底地形特征,推荐使用;由于倾倒造成微地貌与底质组成变化,侧扫声呐海底探测能明确识别出倾倒物质分布区域;而由于倾倒物质为与该海域沉积物组成差异不大的疏浚物,且近年倾倒量微小,声学浅地层剖面调查无法辨识倾倒物内部的期次分层,在该类倾倒区的监测中意义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86.
研究土壤垂直剖面CO_2通量的分布是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亚热带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采用气井法结合Fick扩散法则和扩散系数模型计算15、30、60 cm各层土壤的CO_2通量,探讨增温对其影响.结果表明:杉木幼林土壤增温影响可至60 cm土层,增温显著降低了各层土壤含水量(p0.05).增温显著增加了杉木幼林土壤CO_2通量(p0.05),深层尤为显著;增温处理(W)后15、30、60 cm土层的土壤CO_2通量年均值分别为1.35、0.73和0.36μmol·m-2·s-1,比对照(CT)相应增加了36%、180%和192%,并且增温显著影响了土壤基础呼吸速率F10和土壤温度敏感性指数Q10(p0.05).土壤温度和含水量能够共同解释各层土壤CO_2通量季节变异的62%~87%,且增温处理后其R2增大.双因子模型拟合结果优于单因子模型.增温能够增加土壤呼吸,对全球大气CO_2浓度升高具有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87.
本文对第四纪红壤及其发育的土壤中的6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结果表明,第四纪红壤中的各种必需阴离子态养分含量与土壤耕作熟化措施有关.荒地的NO、Cl-、H2BO较高,而开垦为旱地后,它们的含量下降;H2PO在土壤经过耕作熟化后有所提高;MoO的含量则基本保持不变;与其它阴离子显著不同的是.经耕作熟化后,土壤有效性SO含量急剧增加,不同的阴离子态养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88.
湖南省某些稻田土壤固定态铵的剖面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ilva-Bremner法测定了湖南省某些稻田土壤各剖面的固定态铵量,揭示了其分布规律。固定态铵绝对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有4种类型:第1类为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第2类是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第3类是土壤固定态铵随剖面深度变化不明显;第4类是土壤固定态铵在土壤剖面某一土层中明显增大或减少,特别明显的是犁底层的固定态铵量常比耕作层要高。这与成土过程、母质类型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固定态铵相对含量分布常从上至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9.
阐述了利用相关国军标制定喷气式飞机吊舱内设备可靠性试验剖面的方法,给出了详细的试验剖面制定的过程和案例;并对制定试验剖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试验剖面中振动应力条件的确定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敏  侯立军  许世远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3):180-184,196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态系统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蟹类却物质掘穴作用加剧了潮滩沉积物中形态氮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向NH4^ -N转化,NH4^ -N的转化;有机磷向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