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0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7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73篇 |
综合类 | 428篇 |
基础理论 | 152篇 |
污染及防治 | 76篇 |
评价与监测 | 50篇 |
社会与环境 | 11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28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概述甲壳素最早是由法国人HenriBraconnot发现的。他用稀碱处理菌素物质时,得到了一种类似纤维素的物质。后来人们在低等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如虾、蟹和昆虫的甲壳中发现大量存在这种类似纤维的物质,因此而称其为甲壳素,或称为甲壳质。也有称之为壳蛋白,几丁质,壳多糖等。甲壳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它是甲壳类动物,昆虫外骨路的主要成分,同时在一些霉菌的细胞壁中,分布也很广泛。据文献介绍,每年由生物合成的甲壳素估计有数十亿吨之多,远远超过其它的氨基多糖,是一种十分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蝎的自… 相似文献
2.
3.
4.
土壤中硫的形态分析及其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土壤中硫的形态分析与测定方法,从无机硫,有机硫,总硫,以及硫的系统分析方法,硫的检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了尚待于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当取样量为10 g时,37种有机磷农药方法检出限为0. 002~0. 015 mg/kg,测定下限为0. 008~0. 060 mg/kg。低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2. 8%~104%,相对标准偏差为4. 2%~13. 8%;中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1. 5%~101%,相对标准偏差为4. 3%~13. 5%;高含量加标样品中有机磷农药的加标回收率为74. 6%~109%,相对标准偏差为6. 8%~14. 6%。该方法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土壤中37种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土壤和沉积物中的聚合有机质对多环芳烃分布和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和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和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和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和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和BC分别占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25.6% ̄73.8%和4.64% ̄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和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研究之二——以聚合氯化铁(PFC)为絮凝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试验研究了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纳滤集成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的工艺特征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微涡旋絮凝-逆流气浮工艺去除水中腐殖酸时,在聚合氯化铁(PFC)的最佳投药点0.62 mmol·L-1(Fe3 )下,出水水质符合纳滤膜系统预处理单元的要求,而且该工艺需要PFC絮凝剂的量较低.该预处理系统与纳滤系统组合的集成工艺可以使水中的腐殖酸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且含TQ56-36FC型纳滤膜的流程1比含M-N1812A型纳滤膜的流程2效果好.前者出水的TOC值可达0.48 mg·L-1,CODMn值为0.64~0.69mg·L-1,UV254值为0,且有95%以上的脱盐率.后者出水的TOC值为0.61~1.00mg·L-1,CODMn值为0.72~0.97mg·L-1,UV254值为0~0.0109,脱盐率很低.另外,尽管保安过滤/活性炭预处理有利于纳滤膜出水水质的提高,但活性炭柱的存在也降低了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动态实验结果表明,该集成工艺在本试验中运行周期为72h.水中颗粒物粒度分布表明,原水、絮凝后和气浮出水中颗粒物粒度分布的中位直径(d50)分别为2~5 μm、21 μm和16μm;经过保安过滤器或保安过滤器/活性炭柱,水样中的颗粒物的d50为0到几个μm;经过纳滤膜后,出水基本无颗粒物.初步研究表明,微涡旋絮凝过程中投药量对絮体的分形维数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三嗪类除草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索氏提取、中性氧化铝小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土壤中7种三嗪类除草剂的方法,优化了检测波长、提取方法和溶剂、梯度淋洗程序等试验条件。7种三嗪类除草剂在0.10mg/L~2.00m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84μg/kg~2.07μg/kg,RSD为1.2%~5.6%,加标回收率为95.0%~107%。 相似文献
9.
SMT法是一种较为通用的沉积物磷地球化学形态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应用的关键.本研究以我国沉积物标准样品GSD-12为标样,在详细研究该标样的SMT法提取的磷的各个地球化学形态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插标法控制沉积物中磷地球化学形态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在对比了手工分析,Skalar仪器分析及ICP-MS仪器分析的结果之后,针对SMT法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出了GSD-12中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盐酸提取磷(HCl-P)和氢氧化钠提取磷(NaOH-P)等含量分别为(156±5),(77±2),(39±3),(41±2),(42±2)mg/kg,并将该标样用于太湖沉积物中磷形态测定的质量控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宏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一种新兴技术,主要是对特定微生物群落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进行宏观、高通量的分析研究.本文综述了宏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分离和鉴定,以及宏蛋白质组学在强化生物除磷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和比较不同处理工艺活性污泥的差异等方面的研究.活性污泥的宏蛋白质组学研究完善了强化生物除磷活性污泥的厌氧和好氧阶段的代谢模型,揭示了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和表现,阐述了不同活性污泥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宏观特性与微观功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污水的生物处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宏蛋白质组学在活性污泥研究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统一、有效的蛋白提取方法,数据库匮乏,成为活性污泥宏蛋白质组学发展的主要阻碍.随着各种新兴仪器、方法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活性污泥宏蛋白质组学将会在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分析、鉴定功能蛋白等方面展现其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