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1事故经过 2004年9月9日晨7:30左右,某化工厂四车间蒸发岗位,由于蒸汽压力波动,导致造粒喷头堵塞,车间值班主任葛某迅速调集维修工4人上塔处理.操作工李某看看将到8:00下班交班时间,手里拿套防氨过滤式防毒面具,一路来到64米高的造粒塔上,查看一下检修进度.看到维修工们正在紧张地拆卸法兰螺栓,他关心地说:"要注意安全啊!"螺栓拆完后,维修工们用撬杠撬离喷头,李某站在维修工们的身后仔细观察.当法兰刚撬开个缝,一股滚烫的脲液突然直喷出来,维修工们眼尖腿快迅速躲闪跑开,李某尚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躲闪不及,脲液扑了他满脸半身,当即昏倒在地,随后被在场的维修工们抬下造粒塔,送进医院抢救治疗.医生剥开李某的上衣,有衣服护着的地方情况还好,裸露在外面的脸、脖颈、手臂皮肤均受伤害,其中面额部皮肤为Ⅱ度烫伤.  相似文献   
12.
采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探讨了城镇污泥造粒的预处理方法对蚯蚓堆肥系统中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造粒处理会显著提高城镇污泥中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优势度和均匀度,但会降低碳源利用的多样性.与初始污泥相比,造粒处理对氧环境的改善在蚯蚓堆肥的前15 d明显提高了H1(a-D-乳糖)、A3(D-半乳糖酸γ内酯)、D4(L-丝氨酸)、C1(吐温40)、E1(a-环状糊精)、C3(2-羟苯甲酸)、B3(D-半乳糖醛酸)和F3(衣康酸)这8种碳源的代谢强度,增高幅度达到10.81%~24.83%.从碳源利用模式来看,蚯蚓堆肥系统中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表现出多元化向单一化发展的特点.胺类和酚类是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约占总利用率的40%.污泥造粒和蚯蚓堆肥对胺类的利用无明显影响.与S组相比,15 d前造粒处理会提高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的利用率8%以上,对酚类、聚合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无明显影响.但这3类碳源对蚯蚓的作用更加敏感,蚯蚓可以使这3类碳源的利用率提高11%以上.15 d后随着基质中可利用物质的减少和蚓粪的积累,微生物对酚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的代谢产生了明显的偏好,总体的碳源代谢能力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种新的造粒赤泥吸附剂(GRM)的制备方法,并研究了它作为一种低成本的吸附剂,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性能。GRM在低浓度下对Cd2+较强的去除能力、静态实验中的高吸附性能及动态吸附柱较强的再生能力均表明将粉状的赤泥吸附剂制成GRM加固产品可用于重金属的吸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利用电厂沸腾炉飞灰进行造粒试验研究的情况。其结果表明:飞灰造粒回炉燃烧,不仅提高了煤炭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减轻飞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化肥厂尿素装置对大气的环境污染主要 塔顶部排放的尾气中氮及粉尘为主,治理尿素造粒塔的尘是改善化肥厂大气环境的关键,它既是一项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节能降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聚丙烯装置造粒系统改造后的职业病危害状况,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防护点。方法:对改造后的造粒系统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确定了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采用定点及个体的采样方式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结果:工作场所的噪声、个体粉尘、电离辐射及高温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标准,定点粉尘检测结果为26.05~29.33mg/m3,超出国家限值要求。结论:确定了噪声、粉尘为该系统改造后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加强治理以降低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维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2012年2月24日,天津市化肥行业召开"减排、节能、高效、绿色"技术推广交流会,本刊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天津傲绿神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栓明先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系统研究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对生物造粒流化床颗粒污泥生理生态的影响,对投加PAC或PAM后活性污泥的特性和硝化菌群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考察了投加混凝剂后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投加混凝剂相比,投加PAC后,运行60 d时反应器中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浓度分别提高了73%、29%;通过平板计数法计算结果可知,未投加混凝剂、投加PAC、投加PAM的反应器中微生物的增长是非常稳定的,投加PAC或PAM都促进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荧光原位杂交鉴定结果表明,各个反应器中亚硝化菌(AOB)或硝化菌(NOB)所占比例均基本相当,且AOB数量均略高于NOB数量;投加PAC或PAM都能够提高COD的去除率;投加PAC可大大提高TP的去除率;3个反应器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非常接近,脱氮主要靠硝化菌群的生物降解作用,投加PAC或PAM对微生物的硝化作用没有抑制.  相似文献   
19.
粉煤灰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粉煤灰在印染废水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作了比较,实验表明,粉煤灰的吸附能力为活性炭的75%以上,成型处理对其吸附性能影响不大。粉煤灰吸附性能受pH及温度的影响;低温、碱性条件下,有利于粉煤灰对印染废水的吸附。   相似文献   
20.
混凝强化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缩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通过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剂的方式,研究强化造粒条件下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结果发现,投加混凝剂后,反应器在第8天出现了颗粒污泥,并在第25天时实现完全颗粒化,比未加混凝剂反应器颗粒形成的时间缩短了2 d,完全颗粒化时间缩短了10 d。强化造粒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颗粒强度、比重分别为99.03%和1.1892,分别比对照高出3.28%和0.1539。可以看出,在混凝强化造粒条件下培养出的颗粒污泥,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颗粒化进程快,颗粒强度大,比重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