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调查某石化企业聚乙烯粉尘危害现状,了解聚乙烯粉尘暴露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对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暴露情况、粉尘防护措施进行现场调查,检测作业现场粉尘浓度。结果聚乙烯生产装置接触聚乙烯粉尘的作业/岗位主要为包装和造粒等岗位。粉尘检测结果显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0.2~0.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4~4.1 mg/m~3,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但不同岗位之间,相同岗位不同作业点间有较大的差别,其中以高密度聚乙烯包装工暴露浓度最高。结论企业聚乙烯粉尘职业健康危害管控总体较好,虽然粉尘检测结果未超国家容许浓度,但不同岗位不同场所有较大差别。同时应注意加强职业人群的防控意识,以保护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2.
混凝强化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缩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通过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剂的方式,研究强化造粒条件下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结果发现,投加混凝剂后,反应器在第8天出现了颗粒污泥,并在第25天时实现完全颗粒化,比未加混凝剂反应器颗粒形成的时间缩短了2 d,完全颗粒化时间缩短了10 d。强化造粒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颗粒强度、比重分别为99.03%和1.1892,分别比对照高出3.28%和0.1539。可以看出,在混凝强化造粒条件下培养出的颗粒污泥,与常规方法相比具有颗粒化进程快,颗粒强度大,比重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
利用造粒流化床技术进行了洗车废水回用处理的实验研究.考察了投药量、污泥床对出水浊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聚合氯化铝(PAC)为凝聚剂,投加量为45mg/L,聚丙烯酰胺(PAM)为絮凝剂,投加量为3mg/L,搅拌速度为60r/min,水流速度8m/h的条件下,出水浊度小于2度,COD_(Cr)为28mg/L_(?)达到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该装置运行状态稳定、污泥含水率低,无需浓缩设备,能满足连续处理和间歇处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4.
为推进累托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对其进行锂盐改性、造粒及微波活化研究,通过吸附亚甲基蓝比较其处理效果,并对其在水中的填充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锂累托石吸附性能好,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达97%以上,吸附平衡时间短,仅5 min,是原累托石的1.64倍;为解决固液分离而进行的造粒,堵塞了空隙,降低了吸附性能,采用功率为500 W,辐照时间为10 min的微波对颗粒进行活化后,孔径数量及大小增加,吸附性能提高,锂累托石颗粒散装于容器中需要搅拌,或采用网状框架装置将其束缚固定于水中,便于回收与再生。  相似文献   
25.
将含水率80%的城镇污泥制成粒径5 mm的颗粒污泥,以添加蚯蚓(Eisenia foetida)为处理组,无蚯蚓为对照组,研究了蚯蚓处理对城镇污泥酸缓冲容量(ABC)、碱缓冲容量(ALBC)、p H及p H缓冲容量(p HBC)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p H变化幅度(0.37)低于对照组(0.60);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处理组ABC、ALBC和p H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处理组ABC、ALBC和p HBC分别高于对照组5.24%、22.37%和13.01%,电导(EC)高于对照组32.24%,有机质低于对照组1.93%.相关分析表明,蚯蚓处理组和对照组中ALBC与NH+4-N、NO-3-N的相关系数大于0.84(p0.01);蚯蚓处理显著提高了ABC与NO-3、p HBC与NH+4-N、p HBC与NO-3-N之间的正相关水平.蚯蚓强化了系统中有机氮矿化,通过提高氨化及硝化强度影响基质缓冲容量,减小p H变化幅度,提高污泥酸碱环境的稳定性,为微生物作用的高效发挥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6.
累托石-粉煤灰颗粒吸附剂的制备及除铜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累托石-粉煤灰颗粒吸附剂制备工艺条件及其去除铜冶炼废水中Cu(Ⅱ)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累托石与粉煤灰的比例为7∶3,另加入15%的添加剂(St)和50%的水,焙烧温度为500℃时,制成的颗粒吸附剂不仅吸附效果最佳,而且其散失率较低。在不调节铜冶炼工业废水pH值的条件下,颗粒吸附剂用量为0·01g/mL,作用时间为60min,温度为25℃(常温)时,Cu(Ⅱ)的去除率达99·5%,处理后的水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7.
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采用循环喷淋洗涤技术回收尿素造粒塔粉尘,在该回收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排气中尿素粉尘含量偏高的情况,从设备管理和工艺优化等方面查找原因,制定应对措施并逐一进行实施,从而降低造粒塔排气中尿素粉尘的含量,减少空气污染,达到了污染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采用多重荧光染色方法分析强化造粒条件下(不同时间段投加PAC)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各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强化造粒条件下污泥完全颗粒化进程与对照组相比,所需时间明显缩短,粒径更大,含水率、比重、强度更优,且颗粒结构更规则紧密。EPS不同组分空间分布分析表明:α-呋喃葡萄糖、α-甘露糖主要分布在颗粒外侧,蛋白质在整个颗粒污泥断面均有分布,PAC投加对它们的分布影响较小,但对β-D-呋喃葡萄糖、脂类以及死细胞和活细胞在颗粒污泥中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在1~7 d投加PAC,死细胞和β-D-呋喃葡萄糖主要集中在颗粒污泥外侧,活细胞和脂类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内部,而8~14 d投加PAC,上述情况刚好相反;对照组(不投加PAC)颗粒污泥EPS各组分的空间分布与推迟PAC投加时间后的情况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29.
田锋 《劳动保护》2015,(6):79-79
本刊讯2015年4月14日下午,湖北凯龙集团公司钟祥凯龙楚兴公司安全环保部,组织高塔造粒人员进行了应急疏散与灭火演练,演练在120 m高的硝基复合肥高塔的五楼进行。2015年2月19日,湖北宜昌富升化工有限公司硝基复合肥车间2号造粒塔发生爆炸燃烧事故,导致5人死亡,2人受伤。针对这起爆炸事故教训,该公司组织了此次专场演练。  相似文献   
30.
通过在颗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剂的方式,分析了强化造粒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及对COD和NH+4-N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强化造粒条件下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的相对密度为1.103,完整系数(IC)为99.14%,含水率为95.05%,与对照组好氧颗粒污泥相比,其相对密度和完整系数分别高1.04%和2.05%,而含水率减小了6.52%。反应器稳定运行时,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对COD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和71.26%,与对照组好氧颗粒污泥的去污效果相当,但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更好。典型周期内的相关分析显示,混凝强化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同步去除COD和NH+4-N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