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24篇 |
免费 | 129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87篇 |
废物处理 | 21篇 |
环保管理 | 1289篇 |
综合类 | 2805篇 |
基础理论 | 254篇 |
污染及防治 | 75篇 |
评价与监测 | 85篇 |
社会与环境 | 253篇 |
灾害及防治 | 1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101篇 |
2022年 | 111篇 |
2021年 | 155篇 |
2020年 | 99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56篇 |
2014年 | 363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330篇 |
2011年 | 332篇 |
2010年 | 257篇 |
2009年 | 288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340篇 |
2006年 | 260篇 |
2005年 | 231篇 |
2004年 | 233篇 |
2003年 | 250篇 |
2002年 | 222篇 |
2001年 | 158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8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根据一次设备配置及控制方式的不同,探讨了各种高压厂用电动机的保护和控制接线方式,完善高压厂用电动机二次接线设计。 相似文献
164.
165.
环境监测作为一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监测的方法,能够为政府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更加可靠地依据。近些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愈加凸显。本文分析从环境监测的概念内涵出发,重点论述了环境监测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就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作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6.
陕南化龙山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志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44-49
化龙山是大巴山系在川陕境内的最高山峰,海拔2917.2m,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维管植物1977种,隶属186科815属。化龙山是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科30属3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21种,属濒危2种,稀有14各,渐危17种,珍稀濒危植物古老成分较多,并以第三纪孑遗成分为主单少型属和中国特有属分别是16属和10属。这些珍稀濒危 相似文献
167.
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指出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必然性,并就基本农田保护内涵展开探讨。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田保护工作进展,分析了当前基本农田保护中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68.
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大九湖湿地环境和资源,在2016 ~ 2018年间对湿地动物多样性进行了12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6目78科232种,其中鱼类2目2科12种,两栖类2目5科12种,爬行类1目6科14种,鸟类16目52科167种,兽类5目13科27种;其中东洋种有114种,古北种有69种,广布种有37种;以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79种.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析,多样性表现为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均匀性表现为爬行类>鸟类>兽类>两栖类>鱼类.结果 表明大九湖湿地脊椎动物具有种类较多、多样性较高、国家级保护动物较多但种群密度低、优势种不明显、湿地鸟类较多、东洋界种占优势等特点,是湿地及林灌丛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169.
自2013年开始,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启动生态移民工程.为了解大九湖生态搬迁后居民用火用电情况以及资源消耗情况变化,采用样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的方法,对搬迁户、未搬迁户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 表明:除了人口和牲畜数量,海拔也是家庭影响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薪柴量和用电量相差84%和62.1%,因此搬迁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高海拔地区;搬迁前后,居民做饭消耗从基本完全依赖薪柴转变为燃气和电混用,取暖消耗由薪柴转变为燃煤,搬迁后,居民实现了薪柴的零消耗和森林零砍伐,用电量大幅增加,相比搬迁前生活成本增加了折合3450元左右;搬迁后居民居住条件、生活条件、交通设施、创收机会均有所改善;搬迁的431户居民相当于每年保护森林47.08 hm2,对于封山育林和生态恢复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0.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然对粮食产出提出更高要求,综合辨析吃饱和吃好理念,运用理论分析、GM模型对耕地保护目标进行数理预判,为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在理论假设的完全理想状态下,仅解决吃饱需要的耕地数量为1.18亿hm2,实现全面吃好需要的耕地数量为1.43亿hm2,现有的耕地存量还难以满足该需求;兼顾"吃饱+吃好"双重情境下新时期耕地保有量区间为1.25×108~1.38×108hm2.(2)吃饱和吃好作为中国语境下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对国民需求、社会发展、耕地资源形成的自组织系统在时空跃迁过程中的整体性把握.(3)从粮食质量需求视角,到2030年我国人口高峰年,耕地需求仍有不足风险.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仍是我国必须坚守的基本国策,确保耕地质量的"纯洁性"将成为耕地保护转型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