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4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60篇
安全科学   137篇
废物处理   48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817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136篇
评价与监测   100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随着京津冀区域臭氧(O3)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探究和分析京津冀区域O3变化特征和污染过程形成原因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观测结果显示,春夏季京津冀区域较高的O3浓度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3座城市O3高浓度往往伴随着偏南风的影响.基于WRF-Chem模式模拟和过程分析技术对2019年京津冀区域O3变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典型城市化学过程、垂直混合和输送的日变化有着鲜明的季节变化差异.其中在夏季午后化学过程是各城市O3浓度增加的主要来源;垂直混合导致天津和石家庄O3浓度增加,但使得北京O3浓度减少;天津和石家庄存在净输出,而北京则为净流入.通过对比分析O3污染和清洁过程结果表明,化学过程主导北京和石家庄污染过程午后O3浓度增加,天津则为垂直混合,此外,北京和石家庄存在O3净输入,天津则为净输出;而清洁过程中,垂直混合主...  相似文献   
962.
基于2020年6~8月运城市区VOCs、 O3和NO2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同时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确定了其主要排放源,并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对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运城市区夏季凌晨和傍晚时段受VOCs和NO2污染较为严重,VOCs日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峰值的出现主要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6~8月的ρ(VOCs)为50.52μg·m-3,质量分数最高的物种为烷烃(39.39%)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 34.63%).利用PMF模型共确定了5个VOCs排放源,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33.10%),其次为工业排放源(29.46%)、天然气及煤燃烧源(17.31%)、溶剂使用源(11.94%)和植物排放源(8.19%),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缓解运城市夏季VOCs污染的关键.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62.88μg·m-3  相似文献   
963.
刘艳  肖香  董帆  盛重义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262-4268
以KOH和La(NO3)3·6H2O为前驱体,柠檬酸为保护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三维La(OH)3纳米球光催化剂.通过XRD、SEM、PL和UV-vis DRS等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柠檬酸的加入量对La(OH)3的形貌均匀性和催化活性均有较大影响.柠檬酸和La(NO3)3·6H2O的物质的量的比为2∶1时,得到的样品为形貌均匀的纳米球,光催化活性最佳且稳定性好.这是因为三维的纳米球结构更容易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此外,形貌均匀无团聚,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使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中间产物迅速扩散,从而光催化活性最高.在光催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2)是最主要的氧化物种.NO可以和产生的·OH和·O-2反应生成HNO2和HNO3,从而去除NO.本文研究结果充实了La(OH)3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基础理论,探讨了La(OH)3光催化活性机理,为La(OH)3应用打开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64.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ntermediate 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s,IVOCs)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重要前体物.然而,当前我国IVOCs排放清单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基于IVOCs/POA比值法估算,导致IVOCs排放表征存在很高的不确定性.以移动源为研究对象,在优先采用本土实测的排放因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实测排放因子的广东省2019年移动源IVOCs排放清单,并与基于IVOCs/POA比值法建立的排放清单进行对比评估.结果显示:2019年广东省移动源IVOCs总排放量为2.1万t,其中,道路移动源IVOCs排放量为1.5万t,占总排放量的70%,主要来自柴油重货(33%)、柴油轻货(23%)、汽油小客(14%).其中,道路移动源IVOCs汽油车主要以国四、国五标准车型为主,分别占 汽油车排放的36%和49%,而柴油车主要以国三、国四标准车型为主,分别占柴油车排放的53%和28%.相比实测因子法,比值法计算的道路移动源IVOCs排放整体偏高了100%~200%,但计算的非道路移动源IVOCs排放整体偏低了近1/3.通过不确定性量化对比也发现,实测因子法建立的IVOCs排放清单不确定性整体比比值法平均降低了60%,表明实测排放因子能够提高IVOCs表征的可靠性.此外,本土和国外实测排放因子建立的道路移动源IVOCs排放也有明显差异,采用国外实测排放因子可能会导致广东省2019年道路移动源IVOCs排放低估30%~50%.  相似文献   
965.
铁基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吸附/固载重金属性能,常用于钝化土壤中的铅,但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成本较为昂贵.为此,本文研发一种基于芬顿铁泥(Iron Sludge, IS)资源化利用的铅钝化材料,即通过异化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调控形成官能团丰富、比表面积大、表面负电荷量高的蓝铁矿/微生物复合材料(Vivi/MR-1),并研究其对铅的吸附固载性能.结果发现,Vivi/MR-1对铅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8 mg·g-1,高于MR-1(78 mg·g-1)、IS(61 mg·g-1)、Vivi(52 mg·g-1),且具有较宽的pH工作范围,受环境中其他金属离子的影响较小.结合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 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FTIR)等表征技术,确定吸附成矿、官能团络合是Vivi/MR-1钝化铅的主要机制.最后,通过土壤钝化实验进一步验证该复合材料对土壤中铅的固载性能,研究表明,Vivi/MR-1可将土壤中酸溶解态铅降低93.6%,极大地降低了铅的迁移性.  相似文献   
966.
添加邻苯二甲酸酯(PAEs)增塑剂的塑料管道被广泛用于自来水管道系统,存在健康风险.然而,塑料管道是否是自来水中PAEs的污染来源仍了解不足.因此,本文探究了两种常用管材—硬质聚氯乙烯(UPVC)、聚丙烯(PPR)的新管道和人为磨损管道,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余氯浓度下向水样中释放PAEs的规律.结果表明,人为磨损会使管道中PAEs向自来水中的总释放量增多,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为明显,且人为磨损管道释放PAEs的速率大于新管道.对于不同管材的管道,PPR管道PAEs的释放量小于UPVC管道,因而针对PAEs污染,PPR管道可能比UPVC管道更安全.在所有实验中,添加余氯可使水中PAEs浓度整体更低,且余氯浓度越高,平衡时的PAEs浓度越低,因而 推测PAEs可能会与余氯发生化学反应.本研究揭示了塑料管道作为自来水中PAEs的来源之一,向水体中释放PAEs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从而为自来水水质安全的控制提供了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67.
使用精细化江苏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和化学传输模式(WRF-CMAQ)模拟2015—2019年全省臭氧(O3)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基于不同模拟情景下O3浓度年际变化指标(MAD、APDM和增长速率等)量化气象条件和排放变化对江苏省O3浓度年际变化的贡献;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法初步确定影响O3浓度变化的具体气象参数.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O3浓度逐年增高,呈春夏高、秋冬低,南部低、沿海高的时空分布特征.气象因素对江苏省O3浓度变化的贡献为58%,排放贡献为36%;其中,苏南地区受排放的影响(35%)高于气象影响(30%),而苏中、苏北地区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江苏省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O3浓度年际变化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冬季时,排放因素的影响略高于气象因素.温度和边界层高度是影响江苏省O3浓度年际变化的重要气象参数.  相似文献   
968.
近年来,基于对纳米材料生物毒性和合成成本的考虑,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和应用在环境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迄今仍面临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机制尚未明确及去除效率不理想两个问题.本研究选择As(III)和As(V)作为目标污染物,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纳米氧化锰(MONPs)的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当污染物浓度和材料投加量分别为0.1 mg?L-1和5 mg?L-1时,优化后的MONPs对As(III)和As(V)的去除 效率分别从43.9%、80.0%提高到90.2%、92.2%.从SEM的结果中发现优化后的材料粒径更小,根据EDS和FTIR结果,可以证明优化后材料中的Mn元素比例显著增加.另外,XRD和XPS结果则证明优化后材料从原来的Mn(II)变为Mn(IV),提高了材料的氧化能力.Zeta电位结果表明优化后材料表面的负电荷减少,进而循环伏安法结果证实了材料电子转移能力的提高,均有利于As的去除.最后,优化后MONPs在经过5次重复利用后仍具高的性能,同时对多种重金属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显然,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绿色合成氧化锰纳米材料对砷污染修复具有 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69.
为了探究羧甲基-β-环糊精(CMCD)对重金属锑(Sb)-萘(Nap)复合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及修复机理,采用批量振荡淋洗和实际土柱淋洗的方法,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10 g·L-1的CMCD淋洗效果最好,在pH=4时更有利于其对锑和萘的吸附,最大去除率分别达到94.82%和93.59%.土柱淋洗实验表明,淋洗速率为2 mL·min-1时效果最好,且间隔淋洗效果略好于连续淋洗,污染物穿透曲线则表明CMCD对萘的吸附迁移作用更大.对淋洗前后的环糊精材料采用3种方式进行表征, FTIR检测结果表明CMCD主要通过表面的羧基、羟基与Sb络合从而将其吸附去除;核磁氢谱和热重分析结果表明CMCD的空腔与萘发生了包合作用.因此,本研究证明CMCD主要通过表面基团络合-Sb、内部空腔包合-萘的方式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可作为性能良好的淋洗剂应用于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修复工艺中,为环糊精在场地复合污染修复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970.
土壤Cd污染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需探索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技术.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MFS),以此为修复剂并磁选回收去除土壤中的Cd,考察了MFS投加量、修复时间、土壤pH、土壤Cd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MFS修复Cd污染土壤的影响,并探讨了有机酸活化联合MFS修复对实际农田土壤中C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总Cd含量为2.348mg·kg-1的土壤,随着MFS投加量的增加,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当MFS投加量为1.5%(材料∶土壤,质量比)时,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下降23.21%和31.59%.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均随修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修复30d时土壤总Cd和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下降24.07%和35.94%;投加MFS可以显著降低土壤酸溶态和还原态Cd含量,氧化态Cd含量也有一定程度下降.土壤pH对去除土壤Cd有较大影响,在酸性土壤中Cd去除率较高.随着土壤Cd污染程度的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