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98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53篇
综合类   613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143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介绍浅层气浮结合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含油针织废水,工程实践表明,该处理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基建和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2.
茶园土壤酸化对氟的影响及茶叶氟安全限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分析国内外茶园土壤酸化现状的基础上,概述了关于土壤水溶性氟与土壤pH值关系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实地调研和培养实验研究了茶园土壤酸化对土壤水溶性氟的影响.实地调研中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无显著相关性.培养实验中,当pH>4.00时,模拟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土壤pH值的下降变化不显著;而当pH<4.00时,土壤水溶性氟含量随着pH值的下降迅速增加,且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描述了世界各国制订的每人每天最大摄氟量标准,对我国现行茶叶标准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同类标准之间的差异做了评析.茶叶溶出实验的结果表明,我国茶叶氟安全限量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3.
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剩余污泥减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在碱减量印染废水A1/A2/O生物处理系统,通过污泥回流、把剩余污泥回流到A1段,利用A段污泥的水解、酸化和O段微生物的好氧氧化作用可有效实现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同时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下降,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减少.厌氧水解酸化-好氧氧化A1/A2/O工艺实现污泥减量由3段共同完成:A1段实现回流剩余污泥的“液化”和惰性化;A2段对系统污泥减量起到了强化作用;而O段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在逐渐减弱.6个月连续运行的动态试验表明,在A1段的容积负荷(CODCr)为2.54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7.56h条件下,A1段利用水解酸化作用对回流剩余污泥的减量达到67.87%,系统O段好氧污泥的表观产率系数也下降到试验初始时的45.5%.在A1/A2/O污泥减量系统中,各段污泥性状发生了变化,A1段污泥[MLVSS/MLSS]值从试验开始时的0.718 2下降到0.592 2,A2段污泥[MLVSS/MLSS]值从0.667 3下降到0.526 7,剩余污泥的减量是活性污泥逐渐惰性化过程,污泥的粒度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4.
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厌氧一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电管厂高浓度甲醇废水的动态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处理高浓度甲醇废水,可以克服甲醇废水厌氧处理容易酸化的问题.运行稳定.抗负荷冲击性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地表水酸化敏感性的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表水体的酸化与集水区的许多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基岩中和酸沉降的能力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其中,土壤的抗酸化能力是关键因素.因此可以根据集水区土壤、基岩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信息来评估地表水在不同流量下发生酸化的可能性.本研究成功地应用已有资料和数据得到了我国地表水对酸沉降的敏感性等级,并绘制了地表水酸化敏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地表水对酸化并不敏感.极易酸化和较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北部地区,占所有国土面积的2.67%,是该地区强酸性漂灰土、酸性母岩和针叶林植被共同作用的结果.对酸化敏感性为中级和低级,即不易酸化的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东北暗棕壤地区和南方富铝土区域,占所有国土面积的15.2%.其余82.11%国土面积上的地表水对酸化不敏感,完全不可能发生酸化.北方地区主要是由于土壤的强缓冲能力,而在南方,石灰质土壤以及耕作农田的广泛分布是最重要因素.南方重酸雨区由于土壤对酸化并不很敏感,因此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面积水体酸化现象.由于东北近年来频频出现酸雨,因此东北的酸沉降必须及早防治,以免出现大面积酸化水体.  相似文献   
106.
用模拟酸雨淋洗土壤,造成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然后播种小麦(Triticumaestivum)。幼苗长至5片叶子时的测定表明:幼苗的生物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次生根减少,根系活动下降。酸化土壤对根系生物量和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大于对地上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土壤酸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8.
天然水体中有机酸当量浓度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惠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7,16(2):185-191
本文根据天然水体中溶解有机在碳与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有机酸当量和水体溶解有机碳之间的近似定量关系,提出了由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得到溶解有机碳或总有机碳浓度,最终得到有机酸和有机酸根当量浓度的转换方法,为大区域天然水体有机酸碱缓冲作用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实用的转换途径。  相似文献   
109.
由于大量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CO_2浓度持续增加,其中约1/3被海洋吸收,导致表层海水pH值降低和碳酸盐平衡体系波动,即"海洋酸化"现象。污染物的海洋环境效应一直是全球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环境中,海洋酸化往往与污染物共同存在并作用于海洋生态系统,且海洋酸化极有可能改变污染物的海洋环境行为从而影响其毒性效应。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海洋酸化或者污染物单独作用下的毒性效应展开,对海洋酸化与污染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的研究不足、亟待加强。为此,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与典型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人工纳米颗粒)的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和海洋酸化与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指出当前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水解酸化一序列式活性污泥法(HA-SBR法)相结合技术处理季戊四醇废水,试验结果表明:(进水CODCR为726-1800ml/L,出水CODCR小于100ml/L,CODCR去除率为88.1%-95.8%,出水能满足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