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5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409篇
安全科学   149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1429篇
基础理论   238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105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模拟酸雨对石刻的腐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H值分别为5.6,4.5和3.0的人工模拟酸雨,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具有相同成分的石材进行降雨侵蚀实验,测定了不同pH值下的腐蚀速率.同时,运用XRD和SEM分析酸雨腐蚀的规律.结果表明:酸雨侵蚀首先发生在颗粒间隙处;pH值愈低,腐蚀愈严重;酸雨腐蚀后,石材表面碳酸钙流失严重,其它成分相对富集在表面,而且改变了其原来的形貌.  相似文献   
852.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天气影响因素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7月—2006年12月海口市发生的19个酸雨个例,对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发生的天气背景、致酸物的源地及输送方式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结果表明: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影响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形成的天气系统主要有6种,其中冷空气偏东型及热带气旋型2类天气系统产生的酸雨次数最多;致酸物多属远距离输送所致,主要来源于华南地区,部分来源于越南,海南岛本地污染物导致酸雨的个例很少. 海南岛北部地区酸雨的形成不仅与气象条件有关,而且与海南岛的地形地貌有关.   相似文献   
853.
以水稻(宁粳1号)为试材,以萌发种子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为测定指标,研究镧对水稻种子受酸雨胁迫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mg·l-1的LaCl3溶液浸种处理后,水稻种子受酸雨伤害作用有所缓解,种子MDA含量和H2O2含量La(Ⅲ)组低于CK,CAT活性La(Ⅲ)>CK,表明La(Ⅲ)提高了CAT活性,加强了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使MDA含量和H2O2含量降低;同时,MDA含量和H2O2含量pH2.5>La(Ⅲ)+pH2.5>pH4.0>La(Ⅲ)+pH4.0>CK,表明酸雨胁迫使种子内部活性氧积累增加,过氧化程度加重,La(Ⅲ)处理有效缓解了其过氧化程度和活性氧的积累,且CAT活性La(Ⅲ)+pH4.0>pH4.0>La(Ⅲ)+pH2.5>pH2.5,表明酸雨胁迫使CAT活性应激升高,但高强度酸雨因其强度过大,使得酶活性下降或部分失活,La(Ⅲ)处理后缓解酶活的下降,提高酸雨胁迫下CAT活性,从而提高对H2O2的代谢能力,最终减轻种子膜脂过氧化程度,缓解酸雨对种子伤害.  相似文献   
854.
研究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噬藻体PP失活率及噬藻体PP感染野生藻的吸附率、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的影响.用离心法测定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失活率、吸附率,用一步生长曲线法获得了噬藻体PP对宿主藻的裂解周期及释放量.结果表明,在pH 4.0~7.01的条件下:噬藻体PP 7 h的失活率分别为81.9%、74.8%、72.8%、67.1%,且pH4.0组的失活率显著高于与pH7.0组(对照组);噬藻体PP对野生藻的吸附率在45 min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4%、56.9%、67.9%、68.8%,各处理组的最大吸附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噬藻体PP感染野生藻的潜伏期均介于30~90 min之间,释放量分别约为42、52、29、104 PFU·mL-1,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释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模拟酸雨对噬藻体感染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5.
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被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5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氮沉降水平分别为NO(对照)、N1、N2、N3,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 kg·hm-2·a-1,研究氮沉降增加对林木胸径、树高生长及林下植被碳库的影响.在氮沉降试验的前3年,N0、N1、N2、N3处理样地林木平均胸径年增长率分别为3.52%、3.77%、4.32%和4.55%,表明胸径增长随氮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样地平均树高年增长率依次为9.95%、10.02%、9.34%和7.99%,说明中-高氮处理(N2、N3)抑制了树高的生长;在氮沉降试验的后2年,各处理样地林木平均胸径年增长率分别为3.65%、4.52%、2.46%和3.55%,树高年增长率分别为7.19%、8.28%、6.41%和6.33%,表明低氮处理(N1)促进了林木的生长,而中-高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林木生长.各处理样地的林下植被碳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N1、:N2、N3,与对照相比,N1、N2、N3处理使林下植被碳储量分别降低了0.164.、0.373和0.482 t·hm-2,平均每年减少C 0.041、0.093和0.120 t·hm-2,相当于N1、N2和N3处理使林下植被每年吸存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了0.151、0.342和0.441kg·hm-2.  相似文献   
856.
含氮化合物的排放、输送和沉降是生物地球化学氮循环的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输送过程的定量化表征一直是困扰沉降来源识别的突出难点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WRF-EMEP模型模拟2015年我国大气氮干沉降时空分布特征,通过标准差椭圆(SDE)"质心"迁移法定量分析京津冀地区(BTH)、长江三角洲(YRD)和珠江三角洲(PRD)3大典型城市群的氮排放-干沉降输送过程,评估不同区域大气氮干沉降输送过程的季节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典型城市群氮干沉降通量呈现出散布于城市群周边50~200 km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氧化态氮(NOy)和还原态氮(NHx)沉降的年平均通量水平分别为8.5 (6.0~22.0) kg ·hm-2·a-1和10.2 (6.0~31.0) kg ·hm-2·a-1.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方向均受大气环流运动主导:在同一城市群,各季节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在不同城市群,二者的输送方向具有季节性差异:京津冀地区氮沉降春秋冬三季多向东及东南方向迁移,夏季向南迁移;受西太平洋副热带反气旋环流影响,长三角地区春夏季氮沉降向西迁移;珠三角地区氮沉降在春夏季往偏北方向迁移,秋冬两季向西南方向迁移.氧化态氮和还原态氮的输送距离受其化学性质主导:在相同气象条件下,氧化态氮传输距离约为还原态氮传输距离的1~2倍,使得氧化氮多沉降在城市群的域外,而还原态氮主要沉降在排放源周边区域.其中,不同城市群氮沉降的输送距离有一定差异,除夏季外,京津冀地区(127~541 km)和长三角地区(108~374 km)的输送距离高于珠三角地区(57~285 km),其中京津冀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沉降主要在域外,即两地的氮排放更易输送到周边地区.因此,在开展氮沉降生态效应相关研究时,应关注周边地区对本地氧化态氮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7.
为改进常规双曲线法拟合高速铁路线下工程中的"小量级、波动型"沉降时相关系数较低、预测沉降误差较大的不足,引入基于等效填筑时间修正和坐标变化推导得到的全量双曲线法和TS双曲线法。通过对某单点实测沉降的拟合,对比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分析拟合起讫点的选择对相关系数和预测最终沉降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种方法的总体适用性。结果表明,TS双曲线法抗数据波动性强,预测沉降较稳定,在3种双曲线法中最适用于高速铁路工程的沉降拟合。  相似文献   
858.
红土地区地铁暗挖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土在我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红土具有一定的胀缩性,底部常有软土和土洞分布,容易引起地基变形和地面塌陷。因此,红土地区地铁建设设计、施工都有其特殊性。以昆明地铁施工监测数据为例,研究红土地区地铁施工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其安全性,并为今后红土地区地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59.
隧道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桩基乃至整个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京津城际延伸线穿越桩基础建筑物金元宝海鲜宫为背景,采用MIDAS/GTS有限差分软件,对软土地区大直径盾构下穿桩基础建筑物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会引发邻近建筑物产生沉降及倾斜变形;建筑物桩基变形与建筑物变形规律基本吻合,随着桩基位置与隧道侧向间距增大而减小;盾构隧道施工导致建筑物框架的梁柱产生了附加的弯矩和轴力,位于建筑物角部的梁柱节点会出现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860.
7Be、210Pb等放射性核素已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及全球物质传输途径示踪的研究中。2009年8月到2010年10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校园设采样点采集了51场大气降水样品,分析了单次降水事件中7Be和210Pb的含量以及湿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单次降水事件中7Be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1~5.99 Bq/L,210Pb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01~0.90 Bq/L。7Be和210Pb的月均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7Be的浓度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浓度最低;210Pb浓度高值出现在秋、冬季节,夏季浓度最低;7Be/210Pb高值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2)7Be、210Pb沉降通量与降水量有一定相关性,但单次降水事件7Be和210Pb浓度与降水量并没有很好的相关性。7Be和210Pb沉降通量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指示7Be、210Pb沉降路径有着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