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篇 |
环保管理 | 10篇 |
综合类 | 80篇 |
基础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2篇 |
评价与监测 | 7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81.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近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局部地区地面塌陷,土壤质量随之下降,草原生态环境退化。根据生态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调查呼伦贝尔某煤矿塌陷区附近不同类型土地的植被地下生境中不同层片的养分运移、植物根群结构和植物群落特征,将不同层片的土壤肥力测试结果与植物根系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总结并分析不同区域土壤的质量以及植物根系在各层片的发育特点与分布规律,提出草原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和植被恢复的生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草原区、地面塌陷裂缝区、地面塌陷治理区和草原耕地区的植物根系、土壤肥力分布具有近似的规律性,肥分含量从表层土壤到深层土壤逐渐减少;地面塌陷治理区肥分含量基本恢复到背景值,但植物种类单一,根系主功能区稍浅,有机质和速效钾流失严重,植物群落发生了演替。为了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呼伦贝尔大草原,必须做好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工作,复垦时尽可能保证所种植植物的根系结构完整,覆土厚度应达到60cm。 相似文献
82.
煤矿塌陷区不同复垦方法对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潞安矿务局五阳煤矿采煤塌陷地,按照混推和剥离两种复垦方法及复垦种植年限,对其土壤养分、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物理性质进行采样分析,研究不同复垦方法及年限对土壤肥力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为制订科学合理的土地复垦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84.
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初级生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淮南潘谢矿区设置3个研究站点(PXPJ、PXGQ和PXXQ),在淮北朱-杨庄矿区内设置2个研究站点(HBZH和HBNH),于2012年和2013年分4个季度对两淮采煤沉陷积水区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及碳(C)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其中C形态分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初级生产力与C形态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受区域地理气候、水化学特征和矿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影响,5个研究站点水体营养状态、初级生产力及C形态等存在着较大的跨度范围. 5个站点4个季度研究期间叶绿素a(Chla)浓度均值范围为3.7~71.5mg/m3,POC浓度均值范围为0.9~4.0mgC/L,总初级生产力(GPP)均值范围82.4~2305.4mgC/(m2?d), 淮南沉陷积水区水体营养状态和初级生产力明显高于淮北沉陷积水区.5个研究站点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氮磷含量、Chla、DOC和POC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两淮矿区水生态区生态系统重建、恢复与保护的差别化原则. 相似文献
85.
86.
87.
煤矿和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煤矿的开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塌陷,使我国可利用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不对塌陷区进行复垦对我国经济能源等方面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88.
89.
采煤沉陷已成为煤矿区危害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工程地质灾害,在对赵各庄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采空沉陷区对土地资源影响特征,并预测采空沉陷区土地资源影响和破坏发展趋势,指出了沉陷区土地复垦规划原则,提出了合理的复垦建议。 相似文献
90.
复杂污染源下采煤沉陷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理统计学、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安徽淮北采煤沉陷区土壤中Cu、Zn、Cd、Cr、Ni、Pb、As和Hg等元素空间分布及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Zn平均值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1倍,其他元素未超过筛选值.Cu富集在工业园区南部,Zn、As富集在两河交汇处、工业园区南部,Cd、Pb和Hg富集在沉陷区西部,Cr、Ni富集在沉陷区东部、西部;土壤剖面上Cu最大值出现在80 cm处,Ni最大值在40 cm处,其他元素最大值均在20 cm处.土壤中元素迁移程度为Cu最高,Zn、Cr、Hg和As最低;土壤中Cd活化率较高,达到27.1%,易被植物吸收富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