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9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24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05篇 |
废物处理 | 33篇 |
环保管理 | 102篇 |
综合类 | 914篇 |
基础理论 | 193篇 |
污染及防治 | 162篇 |
评价与监测 | 54篇 |
社会与环境 | 36篇 |
灾害及防治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47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18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98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根据全球沙尘气溶胶气候模式GEM-AQ/EC模拟的1995~2004年的沙尘起沙量和干湿沉降量,分析了沙尘气溶胶源汇的全球时空变化特征.全球沙尘起沙量集中在各个主要沙漠地区,北非对全球沙尘气溶胶贡献最大为66.6%.沙尘气溶胶沉降的高值区分布在沙漠源区及其紧临的下风地区.最大净沙尘气溶胶接收主要分布在沙漠周围地区并形成净接收量大于10t/(km2×a)的位于0°N~60°N之间的北非、欧亚大陆、西太平洋、北印度洋、北美和大西洋的带状分布.在北非、阿拉伯半岛、中亚、东亚和澳大利亚5个主要沙漠地区中,起沙量和沉降量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中亚其他4个区域干湿沉降量和起沙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而北非沙漠起沙量和总沉降量的季节变化最小,其他3个区域的季节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中亚起沙峰值和阿拉伯半岛起沙次峰值出现在夏季,其他区域的峰值均出现在春季.10年间全球陆地年平均起沙量为(1500±94)Mt,保持略微上升趋势.以北非沙漠起沙量年际变化率最低(6.3%), 而以东亚(28.3%)和澳大利亚(45.0%)起沙量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全球陆地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量以约9.9Mt/a的速率递减,全球海洋的沙尘气溶胶沉降递增. 相似文献
22.
将聚氨酯硬泡在密闭室中破碎至不同粒径,低温加热后进行氧弹燃烧试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量每个过程中发泡剂CFC-11(CFCl3)的释放量.结果表明:CFC-11释放量随破碎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过4 mm筛的颗粒释放效果最佳,CFC-11释放量占其总量的67%;泡沫中w(CFC-11)为20%左右,其中77%的CFC-11包裹在泡孔中,23%被泡沫固相吸附;即使将泡沫过1 mm筛,部分未打破泡孔中仍有6%的CFC-11,当破碎粒径接近泡孔平均直径0.3~0.4 mm时,CFC-11释放量保持不变,吸附于泡沫固相中的CFC-11在破碎过程中很难释放. 相似文献
23.
A+OSA活性污泥工艺剩余污泥减量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自动热量计对Anoxic (A) + oxic-settling-anaerobic(OSA)系统解偶联池进出污泥进行热值分析,以考察污泥量变动与能值变动的相互关系;通过解偶联池参数调整,了解污泥减量趋势,结合能量和物质平衡与常规水质指标测试,推测减量途径和特性.结果表明,解偶联池水力停留时间为5.56、 7.14和9 h时,整个系统污泥减量分别为1.236、 0.771和0.599 g/d.进出解偶联池的污泥含能水平发生了变化,随停留时间增加出流污泥的单位热值有高于进流污泥单位热值的趋势:5.56 h时,进出水热值没有显著差异;7.14 h时,进出水热值差值在99~113 J/g之间;9 h时,差值在191~329 J/g之间.解偶联池发生了污泥的衰减,停留时间延长,衰减程度越高.A+OSA系统污泥减量是解偶联池污泥衰减与AO主体反应区污泥产生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4.
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中重金属释放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模拟煅烧实验制取水泥熟料,并采用国标GB/T 17671-1999制取混凝土样品.选用EA NEN7371和EA NEN7375浸出方法,利用基于菲克扩散第二定律的一维扩散模型对废物水泥窑共处置产品(混凝土)中重金属长期累积释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重金属的最大释放量低于总量;各种重金属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不同,且Cr>As>Ni>Cd; Cr、As、Ni和Cd 30a的累积释放量分别为4.43、 0.46、 1.50和0.02 mg/kg,释放率(累积释放量/最大释放量)分别为27.0%、 18.0%、 3.0%和0.2%;扩散系数是影响重金属累积释放量的重要因素,且两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Cr和As的扩散系数较大(分别为1.15E-15 m2/s和6.42E-16 m2/s),应重点控制其进入水泥窑处置过程的总量. 相似文献
25.
以南京市江心洲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原料热解制得污泥灰,并将其用于吸附直接耐酸大红4BS和活性艳红K-2BP模拟染料废水.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温度和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对其吸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吸附时间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有影响,而废水pH变化则不会引起脱色率的较大改变.室温下,4BS和K-2BP的最佳污泥投加量分别为3g·L-1、10g·L-1.4BS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25min,反应温度为40℃)下,脱色率可达93%;K-2BP在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时间为150min,反应温度为40℃)下,脱色率约为73%. 相似文献
26.
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特征及其对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异养菌总数计数(HPC)法检测了北京地区J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量,并分析了活性炭滤池进出水中有机物的组成、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作用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不同炭龄、不同运行周期活性炭滤池中的微生物量有显著的差异.由于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机碳(BDOC)占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比例较小,且受微生物数量、活性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对DOC的去除效果极为有限,在1.5年和5年炭龄活性炭滤池中对DOC的去除率仅占总去除率的18.8%和26.4%.此外,微生物对较为敏感的嗅味物质2-MIB和geosmin去除作用也不显著,去除率在15%以下(初始浓度为100ng·L-1);在使用5年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2-MIB和geosmin去除率为12%和14%,分别占总去除率的32%和29%.因此,北京地区地表水净水厂活性炭滤池中微生物对有机物控制的贡献率较低,对DOC的去除主要以活性炭的吸附为主. 相似文献
27.
我国船舶溢油污染事故溢油量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污染面积和溢油量对溢油污染事故的重要性,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从实际应用出发,给出了适用于我国船舶溢油污染事故污染面积和溢油量评估的几种技术方法,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同时阐述了每种评估方法的实质以及其自身的技术局限性,以及在实例中发挥的作用.旨在推进我国的污染面积和溢油量评估工作,实现规范化、系统化评估,提高船舶溢油污染事故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28.
针对新常态下环境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提出了环境管理工作要树立新的思维,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总量与质量、容量与流量、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现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减排潜力越来越小,因此,环境管理的目标应从以污染排放控制为主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主转变,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手段,实现污染排放流量管控,同时,应充分考虑现有环境本底负荷的问题,实现污染存量和可能增量的协同控制,这对于推进环境管理工作的战略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9.
吨量煤体的自燃过程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好地弄清矿井实际的煤自然发火规律,利用装煤量达5吨的大型实验台对两种烟煤分别进行了自燃模拟实验。大煤量的实验能够很好地模拟煤矿中煤低温氧化和传热传质共同作用导致的发火过程,实验得到的自然发火期与煤矿实际发火期也是一致的。实验中煤样从缓慢氧化变为快速氧化的临界温度为100~110℃。当煤温低于,临界温度时,煤样的升温受到空气流带走热量和向外界散热的影响很大,因此夹层水的保温作用就很关键。当煤温超过临界温度后,反应加快,温度急剧上升,散热的影响明显降低,反应主要受限于氧气的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