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迅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可能对碳排放产生影响。文章首先梳理了数字金融影响碳排放的可能途径,并以罗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数字金融和能源消耗,在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引入二氧化碳存量等方法,构建并阐释了数字金融影响碳排放的经济学原理和作用机制。理论分析的结果显示,数字金融的发展将通过影响居民消费理念和行为、企业生产活动方式与创新效率等方面影响碳排放,并在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其中碳排放拐点所需的数字金融能力主要取决于能源现存消耗情况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其次,基于中国省域数据对上述倒“U”型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①数字金融对碳排放的影响可分解为增产效应和节能效应。②在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碳排放将随着数字金融发展先增多后减少,且这一倒“U”型关系通过了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③数字金融的广度、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碳排放的最终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④此外,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还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需求压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生产规模由此得以扩大并增加了碳排放,即数字金融发展广度带来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产值扩大的碳排放上升(增产效应);但后期随着数字金融深度和数字化作用的累积发挥,促进企业研发以及节能型技术专利带来的创新减排效应将显著增加,进而通过降低单位碳减排后最终导致碳排放减少(节能效应)。基于此,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应尽快从量转向质,加大对企业低碳节能转型与数字化升级、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精准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数字化碳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72.
周国梅 《环境保护》2016,(16):29-32
供给侧改革既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带来重要机遇。环境保护支撑供给侧改革,既要通过强化环保约束、严格环境准入,除掉落后产能,也要通过深化治理、创新驱动,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扩大生态产品供给。因此,可以从资本、技术、制度等供给侧要素改革入手,全面融入环境保护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更加有质量、可持续。本文从政府、市场、企业、公众等利益相关主体入手,提出环境保护支撑供给侧改革,从而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3.
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投资结构失衡,造成产能过剩、库存增加,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供给不足,成为短板。调整投资结构,加大绿色投入,发展绿色金融,是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改革环境资源价格、财政、税收政策,调整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加大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的有效供给,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和政策手段,增加社会资金对绿色发展领域的投入,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资金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是我国尽快步入绿色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4.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绿色经济的法制保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  金铭 《环境保护》2016,(11):24-27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道在于绿色发展,而我国绿色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绿色经济。经历了绿色GDP考核试点和低碳经济起步2个阶段,我国绿色经济来到以绿色金融为重点的第三阶段。本阶段绿色经济立法应以气候变化、能源和绿色金融3个领域为重点,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构建起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5.
北京市城八区金融单位专用紧急报警联网系统,简称北京金融网,由北京市政府、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和北京市公安局三家联合牵头,西科姆公司与金星公司共同承建,整个系统覆盖了北京市内八个城区所有金融网点,西科姆公司负责东城、西城、朝阳和海淀四个主要城区金融网的建设。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个市内金融安全防护系统,正式运行半年以来,为首都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6.
本文以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为研究对象,从规模、结构、增长、文化细分、产业概况等方面分析了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剖析了政策环境、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民间融资等金融支持的状况。研究结论表明尽管广东省文化产业在规模上位居全国前列,但受到地区和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品牌文化产品数量不足、增长乏力等制约因素的桎梏,亟需构建包括政策扶持、融资体系、服务体系、融资策略等多方面的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7.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中国碳金融市场逐步发展,从CDM项目为主导的市场到现在的以碳配额交易为主的市场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与进步。本文在总结回顾过去十余年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8.
开展碳排放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增强商业银行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增加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因为碳排放交易是促进绿色经济的市场手段。但由于开展碳排放业务利润空间很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9.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金融服务先行。对此,国际金融机构早已厉兵秣马,而中国则刚刚起步,更多停留在“绿色信贷”的浅层次上,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的碳期货、碳证券、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能否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中国金融业任重道远,并且需要通过合理的资金配置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0.
苏州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制度保障不足、资金投入单一、农产品质量监控不容乐观、缺乏专业化人才体系支撑、科技含量仍需提高等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