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9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80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25篇 |
综合类 | 181篇 |
基础理论 | 43篇 |
污染及防治 | 21篇 |
评价与监测 | 1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01.
采用平衡法研究了蒙脱土、高岭土和针铁矿在不同pH值和不同电解质溶液下的DNA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在4种电解质体系中,尤其在溶液pH值>5.0时,3种矿物在吸附过DNA后,pH有不同程度上升,但CaCl2电解质体系中含针铁矿溶液的pH开始下降.针铁矿对DNA的吸附率大约为75%~91%,高岭土对DNA的吸附率从pH为3.5时的90%开始下降,至pH 6.0~7.0时的下降至大约18%~50%.在一价电解质体系,当溶液pH值为2.2~5.0时蒙脱土对DNA的吸附率大约为90%开始下降至25%~40%,但在二价电解质体系蒙脱土对DNA的吸附率大约为92%.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更好的拟合针铁矿、蒙脱土和高岭土对DNA的吸附.蒙脱土对DNA相对吸附容量在pH 3.5时大于针铁矿,而pH 5.0时小于针铁矿.以NaOAc为解吸剂,针铁矿、蒙脱土和高岭土上吸附DNA在不同pH时解吸率分别为0.1%~0.4%、63.7%~90.2%和29.7%~87.5%.以NaH2PO4为解吸剂时,这些矿物吸附DNA的解吸率分别为69.6%~78.7%、0.8%~7.0%和0.4%~2.2%.这表明针铁矿吸附DNA时键合作用较大,蒙脱土和高岭土静电引力较大,这是DNA在不同电荷类型矿物表面的吸附差异. 相似文献
302.
密云水库上游金属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研究了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金属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和风险评价.从矿区周围采集了土壤和沉积物样品,分析了铁矿开采区和金矿开采区土壤样品中Cd、Mn、Zn、Cu、Pb、Ni、V、Cr的总量及提取态重金属含量,采用Tucker3模型、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探讨了矿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研究表明,金属矿区土壤中大多数重金属超出北京市土壤背景值.采用BCR逐级提取法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矿区土壤中Mn可交换态含量占总量的20%~30%;Zn、Cd、Pb可交换态和易还原态(Fe-Mn氧化态)含量之和约分别占总量的17%~24%、10%~23%、30%~45%;Cr、Ni、V残渣态含量占总量的80%以上.Tucker3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矿区重金属的潜在危害性.密云水库上游铁矿开采区和金矿开采区土壤中Mn的风险指数为0.03%~55.18%和3.94%~67.16%,处于中高潜在生态风险,其它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较低.该结论将为北京市矿山环境污染防治和密云水库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3.
高铁铝型铁矿尾矿饰面玻璃的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铁矿尾矿可熔制高级饰面玻璃 ,其特点是铁矿尾矿用量高 ,原料成本低 ,装饰性能好。在此介绍了用高铁铝型铁矿尾矿熔制高级饰面玻璃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对玻化过程中出现的工艺问题进行了讨论 ,并对其成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04.
刘承军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4,(2):16-16
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购买了一千多套反光防护服,分工种配发给进出采区作业的职工,从安全防护上体现对一线人员真切的关心。 水厂采矿场的远矿公路纵横交错,从事采矿作业的车和人层层叠叠、漫山遍野。由于职 相似文献
305.
黄河兰州段悬浮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黄河兰州段水体天然颗粒、人工贫有机质颗粒、伊利石、高岭土、针铁矿作为模拟悬浮颗粒物,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菲在不同成分颗粒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黄河中上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各种成分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吸附的能力与机理。研究认为,菲在天然颗粒物及粘土矿物颗粒表面的吸附等温线为“S”形,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粒径相同的不同类型颗粒物对菲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粘土矿物>人工贫有机质颗粒>针铁矿>天然颗粒物。对于低有机质含量的兰州黄河颗粒物而言,NOM对菲吸附的贡献较低;溶剂化作用可被用来解释菲在天然颗粒及粘土颗粒表面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306.
307.
308.
作业过程中,触电事故时有发生。本期作都通过对湖北铜绿山铜铁矿选矿车间的触电事故。分析了触电导致电弧烧伤事故发生的原因,机理,并运用现场对比模拟复原方法对事故进行分析,同时为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制定出合理可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09.
以南亚热带中幼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各个层次进行取样调查,采用12个样地实测数据和已有生物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采用全部收获法测得其生物量,对土壤层的调查采用剖面法加土钻法,代表性样品碳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水合加热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树根、树杆、树枝和树叶碳含量均值分别为45.07%、46.73%、46.30%和47.72%。植物碳含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乔木碳储量占植被总碳储量比例介于63.38%-94.08%之间,灌木碳储量所占比例介于3.55%-12.67%之间,而草本碳储量仅介于为1.28%-23.95%之间,不同林龄段乔木和灌木碳储量均值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草本碳储量呈下降趋势。土壤碳储量介于106.73-136.61 t·hm^-2之间,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针阔混交林总碳储量介于134.79-162.60 t·hm^-2之间,分配格局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总碳储量比例范围为78.34%-94.45%,植被层所占比例介于4.84%-20.16%之间,凋落物层仅介于0.71%-1.50%之间,中幼龄针阔混交林碳储量主要以土壤固碳为主。研究结果为树种选择、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以及人工碳汇林的经营管理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10.
采用He-Ne激光器对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进行激光诱变育种。在激光照射功率10 mW,时间10 min条件下,筛选到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PS 2。摇瓶实验发现当培养液中初始柴油含量为0.2%~0.5%(V/V)、温度为30℃左右、pH值为7~8的条件下,突变菌PS 2对石油烃的降解效果最好。在最适生长条件下,突变菌PS 2在120 h内将培养液中的石油烃完全降解且不存在延滞期,比出发菌株少用24 h。结果表明,He-Ne激光诱变育种技术是获得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