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6篇
安全科学   60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49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丁二酸改性茶油树木屑吸附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丁二酸改性对茶油树木屑吸附的促进作用,将茶油树木屑经过粉碎、筛分、碱化和酸化等前处理后,再利用丁二酸对茶油树木屑作改性处理.红外分析表明改性后木屑内部的化学基团中增加了羧基、酯基;扫描电镜可知,改性后的茶油树木屑由致密平直的条状结构变为疏松褶皱的叶片状结构,说明改性作用增加木屑内部的空隙.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吸附反应时间、木屑用量、p H值、温度、以及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茶油树木屑改性前后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油树木屑经丁二酸改性后对吸附效果明显提高,在12.5 mg·L-1的溶液中约提高了20%.改性和未改性的茶油树木屑对的吸附都在180 min内达到平衡,并且都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改性和未改性茶油树木屑对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且由Langmuir等温方程计算可知,在35℃、p H=4.0条件下,改性后的茶油树木屑对的最大吸附容量(Qm)由21.413 3 mg·g-1提高到31.545 7 mg·g-1.  相似文献   
272.
从广东某尾矿库水下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出了一株能水解植酸盐的真菌M5-1,对其菌落形态、ITS序列、最适生长pH值、对的耐受性及其水解植酸盐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随后对M5-1生物矿化过程中pH值、正磷酸盐浓度、浓度、去除率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对矿化产物的主要元素和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证实了真菌M5-1为Aspergillus tubingensis(MH978623),其最适生长pH值范围为6~7,对(~0.84mmol/L)具有较强的耐受性;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植酸盐水解促进U(VI)-PO43-矿化62d后,的去除率达95.2%;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U(VI)-PO43-矿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了难溶的氢云母和变钠云母矿物.结果表明,Aspergillus tubingensis能有效水解植酸盐释放可溶性正磷酸盐,从而促进U(VI)-PO43-矿化.研究结果为采用Aspergillus tubingensis介导植酸盐水解原位修复污染地表水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73.
江西盛源火山盆地矿地质找矿工作以往更多关注早白垩世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的含矿性以及早寒武世外管坑组矿源层等问题,忽视了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文章在收集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该区矿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最新成果,探讨构造对该区成矿的控制作用,并总结成矿规律。不同时期、级别、性质和序次的断裂组成控矿构造系统;萍乡—广丰深断裂带控制武功山—铅山成矿带呈近EW向展布,较大规模的"构造结"决定矿田的产出位置,低级别的EW向、NE向和NW向断裂控制矿体的定位。  相似文献   
274.
伊利石对水溶液中低浓度铀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伊利石对水溶液中的吸附特性,通过批实验考察了反应时间、溶液初始浓度、p H值、离子强度、固液比以及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伊利石吸附前后结构的变化,探讨了伊利石对的吸附等温方程和热力学规律,分析其反应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伊利石与低浓度溶液接触后立即反应,1 h后反应基本达到平衡;溶液p H和离子强度对伊利石吸附的影响显著,当p H=4—7、离子强度为0.001 mol·L-1时,吸附效果最好;在一定条件下,伊利石对水溶液中低浓度的吸附量与初始浓度呈正比,与固液比呈反比;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相关系数可达0.9966;伊利石对的吸附属于吸热反应,反应自发进行,高温促进伊利石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275.
余修武      范飞生    夏凡  周利兴      刘永      李向阳      张枫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1):90-96
尾矿库的WSN安全监控监测技术是一门新型领域技术,是实现尾矿库安全综合治理的重要前提,定位技术因其能够快速定位事件发生区域的地理位置而成为WSN的关键技术之一。RSSI测距定位技术因其易于实现、成本低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其在尾矿库中会受到多径、非视距等因素的影响,远距离得到的RSSI值测距误差较大。为此,提出一种镜像最小通信圆约束域定位算法,未知节点利用多个近距离RSSI测距值生成最小通信圆,以锚节点坐标镜像最小通信圆生成镜像圆,多条件约束形成定位区域进行区域定位。仿真结果表明:多最小通信圆定位效果优于单最小通信圆,且比传统RSSI和RSSI质心算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和较小的误差均方差。  相似文献   
276.
生物对铀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在不同pH值、吸附时间t和不同初始浓度的下吸附的规律,进行了实验室吸附模拟实验,绘制出吸附等温线,并由吸附等温线Freundlich曲线求出相应参数。初步对榕树叶、啤酒酵母菌、大肠杆菌对的吸附能力进行评价:大肠杆菌对酰离子吸附强度强于啤酒酵母菌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而榕树叶的吸附强度优于啤酒酵母菌酰离子的吸附强度。  相似文献   
277.
278.
针对矿井下受限空间内氡及氡子体浓度分布特征,分析受限空间含氡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机制,提出基于“人—机—环”互联自适应的矿智能通风降氡方案,架构基于ARDUINO的氡气监测及智能调控系统,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方案。该系统的核心硬件为ARDUINO开发板和ESP8266-WiFi模块,矿粉尘浓度、氡及其子体浓度、风速动态数据由相应传感器获取,通过各传感数据采集器以相应的通信协议传输至ARDUINO主控,ARDUINO主控输出指令至通风设备及报警装置。系统同时搭建网络云平台,实现环境监测的远程监控和智能通风系统的远程控制。该系统能够基于物联感知获取环境数据,进行智能控制逻辑运算并实现通风设备自适应调控响应,从而安全、高效、稳定、低耗地调控矿井下空气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279.
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对于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对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矿山生态环境特点,基于层次分析法和集对分析原理,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模型。结合某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开展了该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综合联系度表达式并对其进行等级判断,确定了矿山整体生态环境安全状况等级,同时结合联系度表达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山安全管理建议。结果表明:在多指标影响下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的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问题中,该模型通过定量计算,较好的评价了矿山生态环境安全状况,方法简便,结果较为准确,为矿山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80.
堆浸尾矿用作地下充填法采场的充填料是处理尾矿的一种方法。将尾矿作为充填料时,其内残留的镭衰变产生的氡气会从其表面析出,污染井下作业环境。基于氡在介质中纯扩散的理论,研究了在尾矿介质孔隙率为0.3、尾矿中镭活度浓度为3 400 Bq/kg、干燥时尾矿的射气系数为0.1、尾矿的密度为2.5×103kg/m3的条件下,含水饱和度、孔隙率、覆盖层厚度等物理参数对尾矿充填体氡析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无覆盖层时,含水饱和度在0~0.25的范围内,随含水饱和度增加,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先增加后减小,含水饱和度从0增加到0.12时,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5 Bq/(m2·s)增加到11 Bq/(m2·s),含水饱和度从0.12增加到0.25时,尾矿介质表面氡析出率从11 Bq/(m2·s)减小到10.5 Bq/(m2·s);有覆盖层时,尾矿介质厚度为3 m,添加孔隙率为0.05的覆盖层,当覆盖层厚度从0增加到0.1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67.5%,当覆盖层厚度增加到0.5 m时,介质表面氡析出率减小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