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48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87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门玉洁  胡洪营 《环境科学》2007,28(9):2058-2062
研究了芦苇化感物质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ethyl-2-methylacetoacetate,EMA)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的生长抑制特性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EMA在培养1周内对铜绿微囊藻PCC780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7d值为2.0 mg·L-1,但EMA的抑制效果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整个培养期间,EMA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著影响.培养7 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EMA浓度的增加而升高,EMA投加浓度为1.5 mg·L-1时,单位藻细胞MC-LR的含量为25 ng·(106个)-1,比对照组增加了39%.但单位体积培养液中MC-LR总量(胞内和胞外的总和)随EMA浓度增加先略微升高后显著降低,EMA投加浓度为3 mg·L-1时,培养液中MC-LR胞内胞外总量为28 μg·L-1,约为对照组的一半;16 d后,EMA对单个细胞内MC-LR的含量以及MC-LR总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2.
水环境中的微藻与藻际微生物之间关系复杂多变,而微生物的群体感应(QS)作用会影响并调控菌藻的共生关系。以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野生株(WT)和QS扩散信号因子(DSF)合成酶基因-rpfF基因敲除株(△rpfF)为实验菌株,阐明DSF型群体感应是否调控嗜根寡养单胞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效果。结果表明:嗜根寡养单胞菌野生株和rpfF基因敲除株的溶藻特性相似,均具有针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异性,主要通过分泌溶藻物质间接作用于藻细胞;野生株和敲除株培养48 h后的无菌滤液均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在投加体积分数10%无菌滤液的条件下,野生株和敲除株7 d溶藻率分别为53%和78%。此外,实验菌株分泌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热稳定性和酸碱耐受性,且不容易被乙醇沉淀;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光谱分析表明菌株胞外滤液中主要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芳香化程度较高;通过比较荧光强度和吸光度可知DSF合成酶基因缺失的嗜根寡养单胞菌的无菌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株。结果表明,DSF-QS缺失的嗜根寡养单胞菌生物量增多,能分泌更多的溶藻物质,增强...  相似文献   
33.
研究微囊藻毒素聚酮合成酶、节球藻毒素聚酮合成酶之间的遗传关联性,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得到2株蓝绿藻的毒素聚酮合成酶(PKS)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从GenBank中提取产微囊藻毒素、产节球藻毒素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和phylip软件分析目的基因一致性及2类藻毒素PKS的进化情况.采用Garnier-Robson法、Karplus-Schulz法预测项圈藻株202A1/35、节球藻株NSOR10PKS蛋白片段的二级结构,Kyte-doolittle法分析蛋白的亲水性,Emini法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能性.结果表明,2类藻毒素PKS目的基因的相似性非常高;项圈藻属、念珠藻属的微囊藻毒素PKS与节球藻毒素PKS的进化关系较近;2种藻毒素PKS分析片段二级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其亲水性与表面可能性区域等特征也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34.
Fenton试剂催化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的问题,以微囊藻毒素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Fenton试剂催化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能,并对其催化氧化微囊藻毒素过程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Fenton试剂对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效果,当[H2O2]=8 g/L、[Fe2 ]/[H2O2]=1/12、pH=2时,反应在30 min内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同时通过实验得出了Fenton试剂催化氧化降解微囊藻毒素的动力学方程为:r=2.31×106exp[-23 300/(RT)]C0.H492O2C2.22M。  相似文献   
35.
铜的大气腐蚀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述了各种因素对铜大气腐蚀的影响,其中介绍了单一气体SO2、NOx、O3及混合气体协同作用对铜大气腐蚀的影响。在铜腐蚀中,SO2 NO2的协同效应只有在一个相对高的湿度(90%)下才发生。SO2 O3的协同效应要强于SO2 NO2的协同效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铜在富含O3的乡村环境中有高的腐蚀率。重点阐述了硫酸铵微粒的影响,在硫酸铵的临界相对湿度(CRH)时,铜的腐蚀率和机制变化很显著;同时介绍了铜的几种腐蚀产物及其形成机制。简述了研究铜大气腐蚀的常用实验方法和几种表征手段,并展望了铜大气腐蚀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6.
以化感物质为活性成分,通过微胶囊技术制备抑藻剂,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潜力的生态友好型的蓝藻治理手段。本实验研究亚油酸缓释微粒对于不同生长阶段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并探究其抑藻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抑藻剂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铜绿微囊藻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数期的铜绿微囊藻抑制率高达96%。抑藻组藻细胞内叶绿素a含量在实验中期几近于0,藻体中氧自由基(O 2-)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藻液中蛋白质、核酸含量、电导率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抑藻过程中亚油酸缓释抑藻剂破坏了藻细胞内的叶绿素a,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加剧,抗氧化酶失活,从而对藻细胞膜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影响藻细胞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37.
38.
水样经HLB小柱富集、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同时测定水样中MC-LA、MC-LF、〖JP3〗MC-LR、MC-LW、MC-LY、MC-RR、MC-YR、MC-WR等8种微囊藻毒素。试验表明,8种微囊藻毒素在0500 μg/L~〖JP〗10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0001 μg/L~0005 μg/L,自来水空白样品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725%~998%,5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9%~112%。将该方法用于测定珠海本地水产养殖鱼塘和小型水库的水样,结果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9.
建立了加速溶剂萃取-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沉积物中5种微囊藻毒素(MC-LR、MC-RR、MC-LW、MC-LF、MC-YR)的方法。选择甲醇-水(1∶4,V/V)为ASE萃取溶剂,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力分别为80℃和13.1 MPa,固相萃取过程以HLB小柱为萃取柱,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在5种微囊藻毒素质量浓度5~100μg/L内线性良好(r0.995),回收率为76.0%~118%,相对标准偏差为1.9%~12.0%,检出限为2~3μg/kg,定量下限为8~12μg/kg。该方法已用于西太湖沉积物的检测,具有较好的方法适用性。  相似文献   
40.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巢湖和太湖水体中5种微囊藻毒素(MCs)——MC-RR、MC-YR、MC-LR、MC-LA、MC-LY的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水体中的MCs以MC-RR、MC-LA、MC-LY为主,太湖水体主要以MC-RR、MC-LR、MC-LA为主,其中太湖MC-LR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558μg/L,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的限定值(1μg/L)。分析巢湖和太湖水体中MCs与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同种MCs与两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逐步回归拟合结果表明,氨氮和DO分别能与巢湖MC-LR、MC-LY进行拟合;Chl-a、TOC能与太湖MC-LR回归拟合,TOC能与太湖MC-YR进行拟合。由于多数MCs不能通过水质指标的拟合结果来预测,因此在未来研究中需结合环境因子和MCs的遗传机制来共同分析MCs在水中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